不同年代的高考不相同的感受 难忘的人生体验
本报讯 (记者杨佳彬)不同年代的高考,不相同的感受!高考临近,当莘莘学子为迈入大学最后冲刺之时,记者采访了在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几位考生,听他们讲述难忘的高考经历。
20世纪70年代:
考场内两人一桌
高考记忆: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市区的刘先生对当年参与的那场考试记忆犹新!他说,由于“文革”刚结束,考试前连书都没有买齐,所谓的复习资料更少,参加考试只能靠平时学习的知识。对于考试当日的情形,他历历在目:考场人山人海,考场内两人一桌……虽然最终没有被录取,但他对有机会参与这场考试仍十分激动。“能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参加高考,也是人生难得的体验之一。”刘先生说。
时代特点: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恢复,当年的12月11日至13日,全国570万青年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刘先生告诉记者,恢复高考后,不少青年在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氛围良好。
20世纪80年代: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高考记忆:“我们的高考,哪有现在这阵势啊,又是家长接送,又是营养加餐的,那时候我们是没人管没人问地参加。”在1982年参加高考的市民谢先生讲述了当年的情形,“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高考!高考前还要预考。”谢先生清楚地记得,自己在高考的前一个晚上,心情紧张,很晚才入睡,但是第二天就轻松了。“高考当天跟平时上学一样,父母照常上班,没有人送考或是陪考,吃的早餐也跟平时一样,考场附近没有实行交通管制。”谢先生说,考完试他并不是特别关心考试成绩,回家还要帮家里做事。
时代特点:上世纪80年代,高考已正常进行,成了中国内地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有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的权利。当时的高考,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学习名额,可谓“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20世纪90年代末:
高考不再“高不可攀”
高考记忆:张女士1997年参加高考,她清晰地记得,那年全国共招生101万人,虽然说录取率比现在要低很多,但心情却没有现在考生这样紧张。7月7日,高考正式开始,她和往常一样,早饭后骑自行车赶到了学校。两天半的高考,感觉就和平常的一次考试差不多。
时代特点:“上世纪的90年代初,高考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不小,所以,很多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道独木桥。”张女士说,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
1999年参加高考的李先生告诉记者,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人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
21世纪:
寻求玩乐和学习平衡
高考记忆:2006年参与高考的罗小姐回忆,思想较传统的她一门心思想着考上好的大学,不知不觉中,压力越发大。与她相反的是,同班同学小谢却一点不紧张,喜好音乐的他早已为自己定下目标,挑选音乐学校进修,对于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的艺术类学校,他面对高考的心态也截然不同:轻松迎战!
罗小姐说,那时的高考非常紧张,压力很大,整个学校和社会的氛围都是如此。高考当天,交通管制,似乎一切都在为他们让道。考试时,她答每一道题目时手都微微颤抖,不断给自己暗示,在适应了半个多小时后,心情才慢慢平复。考完试后,她煎熬了多天终于迎来查询成绩的日子,反复打着占线的电话,当接通后听到自己的姓名及成绩时,安心了不少,理科600分的成绩与往年的录取成绩比还算不错。而后,填报志愿,她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
时代特点:2000年后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80后,他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娱乐众多的时代,他们再也不是简单的一群只知苦读的“眼镜王”、“书呆子”,他们乐意在竞争中寻求玩乐和学习的平衡。
- 2012-06-05高考期间泉州200辆爱心出租车将免费接送考生
- 2012-06-05高招体检泉州八成考生专业受限 近视考生71.37%
- 2012-06-05泉州各工地和广场舞 高考这几天请安静一下
- 2012-06-05高考期间泉州11考点禁鸣笛 考生车辆优先通行
- 2012-06-05泉州考生明日下午熟悉考场 将进行外语听力试听
- 2012-06-05高考避见“大姨妈”考生求助避孕药 遵医嘱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