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螺摊生意红火中毒事件频发 别吃“啾啾螺”
夜市的摊点上,螺类热卖。
本身不带毒素 受到污染所致
织纹螺的毒素究竟来自哪里呢?
专家解释,近年来由于海水养殖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均在不同的季节频繁发生赤潮。赤潮中大量繁殖的藻类有些能够产生毒素。织纹螺由于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或者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毒素等而被毒化。
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似于河豚毒素,中毒病人主要成神经性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
另外,也有研究显示,获取麻痹性贝毒,是从拥有麻痹性贝毒的贝类身上获得的。织纹螺由南到北种类太多,从目前的研究看,很多种织纹螺都能够富集毒素。
专家表示,织纹螺体内所含毒素叫做“石房哈毒素”。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人食用后会因神经传导中断而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而从医学上,现在织纹螺体内的毒素,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
部门:严格管控 杜绝流通
记者查阅相关信息,在2007年,卫生部曾发布公告,要求任何餐饮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并提示消费者误食织纹螺后,若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虽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织纹螺上市民餐桌,但是泉州市场上仍有不少餐饮店销售织纹螺。昨日,记者经过多方联系后被告知,卫生部门没有专门针对餐饮店销售织纹螺而开展的专项行动。
另外,记者从市区多个工商所了解到,织纹螺在菜市场上出现的情况不多,工商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也会注意是否有商贩正在销售织纹螺,发现后将立即进行处理。每年夏季是织纹螺食物中毒高峰期,工商部门都会采取专项行动,进一步对市场进行管控,杜绝其在流通领域出现。
专家提醒,5—8月份是食用织纹螺导致中毒的高峰期。织纹螺种类多,市民不易辨认,在夏季应少购买食用各种螺。
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麦螺、白螺、割香螺、海丝螺和甲锥螺等,形似圆锥体,长度在1厘米-2厘米之间,宽度在0.5厘米-1厘米之间,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
织纹螺属于贝类,是腹足纲,新腹足目,织纹螺科生物的统称。暂未发现淡水种,生长环境为近岸滩涂到近海底泥,有时会积累毒素。
- 2012-07-05路边的夹竹桃不要采 随漂亮但汁液能使人中毒
- 2012-06-05安溪一16岁少年爱闻汽油味 疑因闻汽油中毒身亡
- 2012-05-12赴朋友婚宴狂饮 男子返家后疑因酒精中毒猝死
- 2012-04-22云南300学生吃营养餐中毒 称不吃馊饭会被罚款
- 2012-04-01别把“心因性反应”当“万金油”
- 2012-03-20晋江一货车撞破煤气管 邻厂12名员工当场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