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区路名鲜有"泉州味"续 应传承历史推广城市
经验之谈
反映自然地理 尊重传统习惯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市区一些道路存在更名现象。比如原来的伍堡街因为该路段有一条“紫梅巷”,后来更名为“紫梅街”,但到2005年底,又改为“伍堡新街”。原来,这条街上的不少店主反映,伍堡街因为卖装修用品而名声在外,但客户大多不知紫梅街,因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意。店主联合要求改名,之后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向民政部门反映,最终将“紫梅街”改回“伍堡新街”。
同样的,市区的六灌路因为有很多餐饮店而被市民熟知,后来被更名为“迎津街”。到如今,附近还有不少居民仍然称之六灌路。“原来的路名都叫熟悉了,真不懂为什么要更名。”市民黄先生认为,像这种更名许久还难以被市民认同的,算是不成功的更名。他建议,有关部门在给道路更名时, 应尊重自然地理和坊间传统习惯。
市政协委员卢坚放曾在市“两会”中提交过《在城市建设中对老地名进行保护》的提案,他建议有关部门应树立对老地名的保护意识,不要轻易更改,更名须经专业考证;如果确需更名,在更名后的原地段立碑说明“曾用名”和典故,为城市历史存根,为游客献上独特风景;在新建建筑等处“重启”或“移植”老地名。
王建设表示,城市地理形态特征、史迹、人物、事件是道路命名的重要依据与参考,也可用寓意健康的吉言嘉词命名。
挖掘全国著名侨乡历史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750多万人。长期以来,他们为泉州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设认为,泉州的老地名有顽强的延续性,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泉州在新地名的命名上应不拘一格,可以突出浓厚的侨乡文化。
光前路:李光前是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市民黄先生认为,对影响深远、贡献大的名人以其名命名街道,不仅是对其贡献的认可,同时也是加强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向心力的有力举措。
侨乡路:市民屈先生认为,“爱拼敢赢”是泉州侨乡人的精神,一条“侨乡路”能体现泉州人精神标记。
马尼拉路:陈日升认为,可以用一些华侨旅居比较集中的地方名称来命名,增加亲切感。
- 2012-08-15新片区路名鲜有"泉州味"追踪 城市道路命名有规矩
- 2012-08-14新片区路名鲜有"泉州味" 市民倡议命名注入历史
- 2012-08-03泉州西街小巷明朝唤作清军驿 清兵驻扎的驿站?
- 2012-07-27泉州百源路“摸乳巷”已难觅 老城区还有狗屎巷
- 2012-01-18泉州577个地方因“龙”得名 或出自典故地形谐音
- 2011-10-17一条道路缘何两种叫法 泉州地名专家详解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