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蚶江清代海关见证繁荣“鹿蚶对渡”史
再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跨过门槛,一块嵌在地板正中央的正方形石块映入了眼帘,“看起来普通,却是当年的‘拜石’”,林文裕解释到,接旨人听圣旨、接圣旨时,就面朝着传旨人,跪拜于此。古时民居中极少见到,但作为当年正五品官衙的办事机构,“拜石”在这里出现就一点都不稀奇了。
还有以前看来十分名贵的“青斗石”,至今看来工艺仍十分了得的雕花、雕石,随处可见十分考究的精雕细琢,以及为方便群众办事的种种设置,无不让人回想当年,那段繁极一时的对渡史。
见证当年对渡史
“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在《蚶江海防官署碑记》中,这样描述当时蚶江与鹿港对渡时的繁荣景象。
而作为主管船只出入的办事机构,当年设立于蚶江后垵的海关可谓见证了这一历史时期。
清代,蚶江为“泉州总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时蚶江设立了正五品官衙——海防通判厅,并与台湾鹿港对渡。无论是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以及永春、德化,要对台贸易,都要经蚶江出入。
当时,蚶江海防通判厅下设海关、营盘、厘金(税务)等机构,海关作为其中的主要机构之一,规定往台湾鹿港等港口必须从蚶江出海,民船有从厦门出海的,也要到蚶江报验。
当时,就连对渡台旅客收费也限定标准:“蚶江到鹿港、八里坌,每名许收番银二圆,不准多索。”
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蚶江和鹿港对渡被迫中断,海防厅由此关闭,但仍有民船渡台。1907年,泉州总关管辖蚶江、安海、法石、秀涂、洛阳、崇武、獭窟、深沪、陈埭、石码、埔头、金门、马头山、刘五店等10处分关卡。1931年,泉州改为分关,配备17人,下属各关卡人员不等,蚶江卡为11人。1932年,蚶江分卡被裁撤,就此结束了作为“海关”征管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