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创新十条”求解“成长烦恼” 强化民企建设
提升
“创新十条”强化“五个主体”
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全系统创新、重视鼓励企业的微创新……这份由泉州市政府研究制定的总结推广“安踏经验”,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十条意见,简称“创新十条”,表明该市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推动,从全市宏观政策层面进入了企业微观运作领域,在国内也并不多见。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三年行动”,从加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当前,全市民营经济正处在转变提升的重要关口,政府既要在企业后头推波助澜,又要在企业前面因势利导。”泉州市副市长林伯前说,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路径会有不同选择。帮助民企突破“成长烦恼”,要发挥泉州政企互动的优良传统,变“政策推动”为“路径指引”,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便利化、人性化、精细化服务。
泉州市科技部门组织人员进行了十多次调研后发现不少问题:全市企业创新意识仍不强,重规模扩大轻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投入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集聚度低,具备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短缺……
“除安踏外,还有恒安、凤竹、海天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它们无一例外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研发与品牌、营销模式创新并重,建立一个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创新体系,最大限度体现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说。
颜志煌认为,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泉州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主体。“创新十条”从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到供应链整体创新等进行部署,旨在引导企业在研究开发、创新成果转化、研发投入、人才集聚、研发机构建设等“五个主体”上下工夫,以有效应对、突破和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提升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更多企业重视和持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突破
直击靶心“四两拨千斤”
“花钱买不来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要做专、精、特,拼的就是创新步伐快、效率高”……
丁世忠说,安踏转型的核心经验,便是投入巨资建立了国内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攻克了双重减震、弹力足弓结构等核心技术,成为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标准制定者之一,掌握市场竞争的“命门”;在此基础上,打造以安踏品牌为核心的创新利益共同体,加快由生产型公司向研发型公司转变,鞋服自产比例降为6.9%、14.4%;通过强化代工企业品质控制,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增强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颜志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科技主管部门,总结、推广“安踏经验”,借鉴、运用“创新十条”,我们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建立产权多元化、营运专业化、使用社会化的民办科研机构建设发展模式,作为突破“成长烦恼”的战略性举措,在全省率先开展“五清零、六提升”活动——
分批分年对没有研发机构及人员、没有设立研发专账及投入研发经费等规模以上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清零”行动;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着重从企业研发机构、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加以引导“提升”;
市、县(市、区)两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省级、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推荐,优先从年度清零提升行动的对象中选择,特别是设立r&d专账的企业;组织研发设计、专利代理等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走访对接企业,针对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中遇到的研发力量较弱、研发设备落后等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和配合,提高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的成效……
颜志煌表示,此举把政府培育引导与企业发展理念有机结合,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服务链,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被动到主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培育更多的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三年行动”工作引向深入,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加快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进程。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科技日报特约记者 黄建团 陈珍珍)
- 2012-06-07激发企业自主创新 “安踏经验”不断被复制
- 2012-05-11科技创新领航泉企 推广“安踏经验”引发反响
- 2012-04-27学习推广“安踏经验” 泉州提出“创新十条”
- 2012-04-26泉州推广"安踏经验" 鼓励企业不断创新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