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理工将申办本科 吴滨如:围城里的教育人生
早慧“神童” 学校里的每一点变化,我都亲眼见证
在吴滨如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爱拼敢赢”的泉州人。
吴金营出身农家,家境贫寒,于1969年11月入伍空军高炮15师44团,之后随军出国参加抗美援越战争,曾荣立4次战功。退伍后,吴金营刻苦钻研,在动力机械、无线电技术等方面自学成才,创新发明项目渐多,时任晋江汽车配件厂车间主任。1986年,吴金营首创“以企养校”的模式创办福建省摩托汽车培训学校。
创业之初,举步维艰,父母亲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年仅五岁的吴滨如就被提前送去上学了。“可能从小比较聪明,就连姐姐的一年级作业我也能做。”早慧、聪颖,让吴滨如在学业上轻松上手。
之后,这个早慧的孩子就进入了自己的“火箭模式”:小学二年级时,跳级读四年级;9岁考入初中,就读于晋江市毓英中学;12岁考入泉州五中;15岁考上南京理工大学。当乡人相顾惊诧,高呼“神童”时,吴滨如已经保送研究生了。
与她的成长相随,父亲开办的培训学校先转为中职校,2002年,再申报设立了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并开始招收高职生。
“可以说,我是和父亲的学校一起成长的,学校里的每一点变化,我都亲眼见证。”吴滨如说,从创业办学开始,父亲就习惯把她当成一个大人,办学遇到什么困难、学校有什么难关,父亲都会和她坦诚相告。一开始年纪尚小,吴滨如只能作为一个聆听者,但随着年纪渐长,她也逐渐帮父亲出谋划策——成长在创业者的家庭,吴滨如少了童真和玩耍,却多了责任和担当。
也因此,对吴滨如来说,这所学校,就像她的好伙伴,一起成长、成熟。
入职名企 高管的经历,给我很大的启发
也许是与成长经历相关,吴滨如比班上同学小了四五岁,却自有一副“大姐”的风范。从小帮父亲分担的她,照顾起同学来,颇有“知心姐姐”范儿,还曾半夜送生病同学上医院。
沉稳、处事井井有条,这是吴滨如给同学、朋友的印象。但除此之外,独立、自主是她的另一面。高考后,父亲执意要让她选机械与拖拉机专业,以子承父业。而吴滨如却有自己的想法,身为企业家的子女,不一定要懂技术,但一定要懂得管理。她与父亲协商,最终选了管理工程专业。读了两年管理后,她觉得,“作为家族企业未来的继承人还要懂得财务管理的知识。”所以,吴滨如转系读会计专业,直至保研。
在别人眼里,吴滨如是个学业有成的“富二代”,将会执掌家族企业,做大做强学校。而吴滨如却觉得,从小到大,自己都是在父亲的大树底下乘凉,缺乏完全遵从自己内心的独立思考和选择。“这一次,我想自己选择人生道路,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入职苏宁公司,成为公司的财务总监助理。
“就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苏宁公司。”吴滨如就像一个海绵,用力地吸收着一切知识和经验。
由于财务工作的关系,吴滨如与公司各部门都有接触,也熟悉了公司的管理流程,获得上下一致认可的她正向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而努力。
入职八个月后,吴滨如终于被父亲说动,回家继承父业。“离开父亲,你已经证明了自己能行;现在,家里需要你,学校也需要你。”吴滨如受命回家,在2003年11月25日担任学校副董,分管财务和人事工作。
说到苏宁的经历,吴滨如心怀感恩,“公司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制度设计,都给我很大的启发”。
- 2012-09-03泉州理工学院国家级实训基地 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 2012-06-19泉州理工学院:实行“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
- 2012-05-30泉州理工学院招生2550人 扩大大类招生试点范围
- 2011-09-08泉州理工学院搬新家 2000余师生入驻晋江内坑校区
- 2011-06-20泉州理工学院今年首次推行“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