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中秋习俗多 笋江月色千年不变的美
《温陵流芳 花好月圆》 蔡永辉/绘
东南网-石狮日报9月29日讯(记者 占婷)“乾坤清气萃中秋,今夜携朋笋水游。万里江山辉月色, 满船箫管恣风流。水摇紫帽凌霄动,波撼清源倒影浮。如此光明如此景,二分应不减扬州。” 清代诗人戴希朱的《中秋夜笋江月色》很好地描绘出“笋江月色”之美。
碧波荡漾,月影清幽。南音声声,高甲连台。过去的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这种美景和“夜游笋江”的习俗成为许多老泉州最美好的回忆。本期《走进民间》栏目就带大家一起去赏月品茗,了解笋江月色的故事。
笋江月色美
泉州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大家带来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小时候中秋节大人们都会带着我们去笋江看月亮。”蔡永辉教授说此次阿芳系列的漫画特地以笋江月色为主题,正是因为中秋节到笋江边赏月是老泉州的传统,是所有泉州人的回忆。
如今,笋江公园设施完备,交通便利,整个公园和市区江滨休闲带融为一体,同样也成为中秋夜里市民们赏月的好去处。夜晚,由笋江公园主入口信步入园,经过百年迎客古榕的树影来到石栏环绕的石笋,月光下,这处有着图腾崇拜意味的遗址愈显神秘。西面的“山川坛”,作为整座公园的制高点,在古时背负着祭天地山川以求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重任,虽然其祭坛的功用已不复存在,但那庄严肃穆的氛围却自玉白的石阶之中缓缓弥散。而远处晋江两岸灯火通明的夜景,与水中圆月交相辉映,成了美不胜收的新笋江月色。
“笋江”的由来
笋江,其实是晋江流经泉州城西侧的一段江流,之所以称其为“笋江”是因为这里有个影响不小的古迹,兀然卓立于江滨,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石笋。石笋位于泉州市区新门外晋江北岸的浮桥笋浯村黄甲街的龟山之上。
据文献记载,古代泉州浮桥附近原有一座小丘,其形如龟,故名龟山。山边有露天祭坛,乃历代泉州知府、知县,每年春秋两次祭扫风云、雷雨、山川之神,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山川坛”,此坛现为笋江公园内的一景。
石笋高4.18米,共有七层,用五段圆柱体花岗岩经简单加工雕琢垒叠而成,形状古朴,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下段较粗,上段较细,末端略作尖锥状,其状如巨笋耸立,故俗称石笋。其南为晋江下游,滔滔江水从石笋旁边迂回而过,奔泻入海。因这段石笋之故,这段江水也别名笋江。而石笋西南侧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浮桥临漳桥,因此又称“石笋桥”。每当月明之夜,泛舟笋江,确有佳趣,成为泉州著名八景之一的“笋江月色”。
- 2012-09-29泉州28名“最美警察”候选人陪流浪儿过节(图)
- 2012-09-29听南音玩博饼 德国友人和泉州中学生过别样中秋
- 2012-09-29泉州闽台缘博物馆举办龟粿文化展 一起做龟
- 2012-09-29“笋江月闽南风”中秋民俗文化节举办 胥女拜月
- 2012-09-29石狮边防官兵与台湾船员提前共度中秋同博饼
- 2012-09-29石狮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现代军营 中秋喜闹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