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中秋习俗多 笋江月色千年不变的美
繁华的浮桥
“笋江月色之所以这么有名,和笋江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联系。”蔡永辉介绍说,俗语有言“古渡浮桥通济南北”, 位于笋江南岸的浮桥是当时泉州的交通要道,而浮桥镇自古就是泉州文化古镇、海滨商港和商贸集散地,钟灵毓秀、人文鼎盛,甚至甲于泉郡。辖区内名宦乡贤人文荟萃,山水寺桥交相辉映,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使这里聚集了不少人气,也使得笋江月色之美名远播千里。
据史料记载,笋江桥又名“通济桥”,俗称“浮桥”,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门外“石笋”附近的笋江上。宋皇祐初(1049年)“造舟为梁”,名“履坦”,俗呼“浮桥”; 元丰七年(1084年)改名“通济”;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僧人文会倡建石桥,因址在古迹石笋附近的笋江上,故称“笋江桥”。桥长235米,桥面宽5.7米,桥板长14米,宽1米,厚1米。有船形桥墩15座,桥板上有扶栏,桥南北墩上各立石塔4座,桥头石将军尚存,历代均有重修。
现在,浮桥(笋江桥)原址上的桥已经损坏,但旧址仍然保留。现在的笋江桥是在原浮桥旧桥的旁边建立起来的,但站在笋江桥新址上可以看到旧的断塌的浮桥。
中秋习俗多
在泉州民间,中秋之夜,除了到笋江赏月还有拜月、烧塔仔、敬田头、听香等习俗。
坊间传说后羿的妻子偷灵药,奔月而去,成了月宫里的嫦娥,使月宫仙子受到凡人的尊崇。尤其是一般劳动妇女,认为一位女性当上月中之王,更是对其顶礼膜拜,因而便在每年的中秋月下,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焚香祈祝,在拜月中表达自己的心迹,陈述美好的心愿,祈求称心如愿。
“烧塔仔”是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造“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在闽南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语,“敬田头”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在私有制的旧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收成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因而农民总是祈望风调雨顺;祈望土地老爷保庇无虫无灾、耕作顺利、五谷丰登,于是便在中秋这一天,用篮子装着已蒸煮的番薯和芋魁,分别到自家的田头地角去祭敬,以期来年获得好收成。
- 2012-09-29泉州28名“最美警察”候选人陪流浪儿过节(图)
- 2012-09-29听南音玩博饼 德国友人和泉州中学生过别样中秋
- 2012-09-29泉州闽台缘博物馆举办龟粿文化展 一起做龟
- 2012-09-29“笋江月闽南风”中秋民俗文化节举办 胥女拜月
- 2012-09-29石狮边防官兵与台湾船员提前共度中秋同博饼
- 2012-09-29石狮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现代军营 中秋喜闹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