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敢拼到巧拼 泉州民企军团练内功急流勇进
修炼内功
技术改造问鼎江湖
乳酸饮料大家都不陌生,然而一种叫“大豆多糖”的食品添加剂可能少有人耳闻。这是全球大多数乳酸饮料生产的必要原料之一,却长期被一家日本企业所垄断。然而就在不久前,泉州企业自组的科研团队成功“亮剑”,成为全球第二家具有可溶“大豆多糖”制造能力的企业。
“2007年以前,我们虽然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但科技创新的意识不足;2007年后,企业高层意识到,科技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强大的生命力。”味博董事长助理廖宗贤感慨道。为此,该公司每年把8%的经营收入用于科技人才建设和成果转化。如今,这家只有100多名员工的企业,凭借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和强大的研发团队,能够让100吨大豆生产出25吨左右的“大豆多糖”产品。
通过技术改造和科学研发浴火重生的泉州民营企业不在少数。2011年以来,泉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企业自主创新三年行动”,当年全市在上市、技改、创新、节能、引进人才、企业成长等领域共投入扶持资金12.9亿元;今年上半年仅财政科技支出就达到2.16亿元,增长21.8%。在大笔资金的扶持下,在国家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大批民企加快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加快新产品开发,突破节能减排、用工紧缺等“硬约束”。
成效立竿见影。从微观上看,安踏每年投入研发4亿元以上,创造了国家专利技术40多项;凤竹掌握20多项自主核心技术,高新产品收入及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的62.2%;恒安集团等7家企业正在申报今年省重点实验室……往宏观上瞧,“石材之都”南安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基地,“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节能降耗达40%,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迎来“第二春”。而全市更多的民营企业则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迈出了富有见地的一步,据统计,当前我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达175家,产值260多亿元。
攻城略地
更新市场再造蓝海
在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泉州企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国内市场。目前,全市主要工业品内销与外销比例约为3∶1,出口依存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攻占国内市场的过程中,自立门店,建专卖营销网络是泉州企业独步江湖的秘籍。目前,泉州民营企业销售网络覆盖至全国三线城市,拥有专卖店50万家,仅安踏旗下总店数就突破1万家,特步、匹克、361度、乔丹、贵人鸟等终端规模店均在6000家以上。
同时,由民企抱团形成的专业市场遍地开花。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商品市场200多个,年成交额超500亿元。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南安石材、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艺等均已成为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产业与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紧密互动,构成了联系周边、辐射国内外的原材料、产品集散网络,极大提升了泉州制造的市场影响力。目前,运动鞋和旅游鞋约占全国总产量40%、世界总产量20%,石材出口量约占全国35%,工艺陶瓷出口量约占全国65%,糖果产量约占全国20%。
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的同时,泉州民企并没有放弃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机遇。立足传统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国际品牌,成为许多企业的市场路线图。近四年来,全市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1.3%,对大洋洲、南美、非洲和中东市场的出口逐渐扩大。全市拥有国家出口免验企业10家,进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300多件,约占全国4%左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新兴电子商务市场的舞台上也出现了泉州民企的靓丽身姿。2011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480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289.51亿元,泉州成为全省最大的网络零售聚集区和网货供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