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明天我为你喝彩 ——新“晋江精神”解读
车流滚滚,行人匆匆。林立新起的高楼,成片的玻璃幕墙将阳光折射出斑斑点点、丝丝屡屡。穿行在这样一座城市,只有空气中偶尔掠过的海风,还不时提醒着我们这里,还曾是并不为人熟知的中国海洋文明的开端;灯火阑珊,霓红点点。宽阔新修的环路,串起的城乡版图将城市的界线,不断放大、不断包容。驻立在这样一座城市,只有茶香里片刻流淌出的醇香,才让人发现这座“爱拼敢赢”之城,尚有另一种很少关注的别样精彩。
为什么这里总是生机勃勃?为什么这里总是敢为天下先?为什么这里总是诞生创业传奇?
阅读一座城市,不仅仅因为有高楼、宽路,更是因为她的历史和故事。
品味一座城市,不仅仅因为有工厂、企业,更是因为这里的人和创造。
就让我们带着一声喝彩,慢慢地推开这座大门,一起品读来自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一)大海在这里敞开了大门,开放在这里亮出新路
“闽地瘠民贫,生计半资于海,漳泉尤甚。故扬帆蔽海,上及浙直,下及两粤,贸迁化居,惟海是藉。”——《八闽通志》语
今年是晋江市撤县建市20周年。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晋江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海洋文明的诞生而开始。中华文明是一部以中原农耕文明为主线的发展历史,即使推进到海边,依旧是农耕文化驯服了海洋文化。可历史有时又偏偏在逼着人无路时,又悄悄敞开一道新门。
晋江的历史,恰恰如此。晋江血脉之中与众不同的文化基因,也恰恰由此而始。
公元四世纪初,自晋代战乱,从中原避居八闽海滨,晋人怀念故地,由此将家门的河定名为晋水,晋江由此而来。今时泉州,即是当日之晋安县,至唐时,改为晋江县。之后直到建国初。1951年后,泉州、晋江才县市分治。
其时的闽地,环境恶劣,山多地瘠。《泉南歌》如此唱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夷域。”不仅世代依海为生,更依海谋利。一方面携带着来自中原故土的高度发达文明,包括文化的、物质的和科技、商业的;同时,又将这几者与海洋文化中所独有的精神原素——敢于冒险、甘于拼搏,糅合淬炼。不经意间,闪烁出中国海洋文明最初的火种。这,也是与一早便世居于海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不同。
自唐,晋江便出现了已经有一些家族是以航海为主的,被称为航海世家。据《西山杂志》记载,早在隋初,即有东石人林智惠、高逢桢驾舟远航文莱一带,后因“往来有利……晋江商人竞相率航海”。唐末泉州刺史王延彬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泉州港为中国重要港口之一。五代“晋江王”留从效拓展海外贸易,“陶瓷、铜铁,泛于番国”。菲律宾当地土著称闽南华侨为“唐山人”。
至宋,晋江百姓闯荡海外,或开启海上商贸、或定居海外,已是屡屡出现于史书之中。在古晋江的地方志书便有如下记载:“濒海之民,—射赢牟利。转货四方,罟师估人高帆健橹,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不惧也。”(黄任等纂乾隆《泉州府志》卷二,《风俗》)。据记载,仅宋大中祥符年间,晋江商人航行至高丽国10多起,近500人次,史志上载有姓名者有黄谨等20多人。由此可见,海上捕捞、海外贸易、移民海外,在很一段长时间,成了古代晋江人的主要日常活动。而其间,又有过三次大规模海外移民。至今海外、港澳地区已有200多万晋江籍华人,再加上本土之100多万,故人称“海内外300万晋江人”。
- 2012-12-04晋江富而仁爱 ——访晋江市市长刘文儒
- 2012-12-04打造一批国际名牌 晋江市长刘文儒专访
- 2012-12-04让爱心续写晋江传奇 ——访晋江市市长刘文儒
- 2012-12-04晋江市长刘文儒:“爱心”将成为城市的最高荣誉
- 2012-12-04解读晋江经济密码之五:二次创业 晋江再扬帆
- 2012-12-04“641”现代产业体系:晋江经济转型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