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泉州湿地 候鸟们“春天”的乐园(图)
牛背鹭林中展翅
一湾风云
泉州湿地之胜,在于水。如果说,那百转千回的河口湿地,让泉州湿地的灵魂变得鲜活生动;那么,壮阔波澜、风浪万变的峡湾、滨海,则将泉州的湿地风貌补充得大气磅礴。
相关资料显示,泉州拥有长达421公里的沿海岸线,含湄洲湾(西)、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东)。境内有溪河34条,总长1620公里,湖泊、水库、滩涂星罗棋布。
与河口湿地不同,晋江深沪湾湿地属滨海湿地,东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湾内风浪较大,春夏多雨,秋冬少雨,物种丰富。深沪湾的候鸟中,鸥类种群数量最多,达3000只以上。更可贵的是,深沪湾湿地内,还有至今约7500~8000年的“全国独有、世界罕见”的海底古森林遗迹。
历史的演进向来曲折多变,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泉州湿地,谁能想到,在美不胜收的景观背后蕴藏着的多少深厚的历史积淀。踩在深沪湾的沙滩上,远处鸥鸟的声音从天空中划过,鸟儿们用年复一年的迁徙,为荏苒的岁月贴上标签。湿地,像一处历史与现实的交会点,于泉州的意义,不止在于收藏了候鸟,更带给了这座城不老的容颜。
“悠久而丰富的海洋文化历史与依山面海的地理位置优势,使泉州成为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湿地之城。”来自闽北的李裕红,毫不掩饰她对泉州湿地的爱。在她看来,对于古时被称为“海滨邹鲁”的泉州,湿地是泉州重要历史的研究地。你不了解泉州的湿地,就不可能完整地了解泉州的历史变迁。
湿地人文
“我很赞同!”采访中,听到“湿地即是诗地”的比喻,李裕红很高兴。“我很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湿地,走近湿地,爱上湿地。”她说。
人与湿地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案头上最灰色的课题。湿地呈现出的种种问题,令人堪忧。如,滩涂人工利用、沿岸工业污染,加上早年的过度围垦致滩涂面积减少等。
人工湿地作为和谐相处的样本,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泉州就不乏其例。坐落在洛阳江大罗溪上、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惠女水库,除了承担着洛江区河市镇及惠安县12个乡镇的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外,由于其水文环境适宜,周边的树林里,已有大量的白鹭、夜鹭、牛背鹭等筑巢栖憩。
还有泉州西湖的两处“无人岛”,正被越来越多的候鸟视作“安乐窝”,纷至沓来,安营扎寨,成了有名的“候鸟王国”。西湖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三十几种鸟在西湖安家。主要的鹭鸟就达七八种之多,包括白鹭、池鹭、夜鹭、苍鹭等,除此之外还有珠颈斑鸠、绿头鸳鸯、秀眼鸟等,一直到春季,还有大量的候鸟不断迁徙来此落脚。
泉州湿地,尤其是人工湿地的“成功”,源于原始自然,又生于丝路人文,有着不少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进一步寻踪候鸟,湿地是我们采访的来处,也终将会是我们落笔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