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今年重点监测白海豚
调查
生存环境堪忧
极少发现幼仔
此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主要针对三种濒危海洋生物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展示,而中华白海豚则最受关注。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厦门海域共发现60余头中华白海豚,而厦门也于2001年建立了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厦门海域及周边,祝茜教授及他的团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全面观测,标记了62头中华白海豚。这个数据与20年前相比基本持平,不过,在两年的观测中,他们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是中华白海豚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在他们观测中,极少发现白海豚的幼仔,几乎都是成年白海豚。理论上,白海豚的寿命可达到40岁,如果没有幼仔,这个种群将更加危险。在发现死亡的白海豚中,幼年白海豚也占了总数的36%,“环境的改变,使得适应能力较差的幼仔存活能力降低”。
二是在很多中华白海豚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伤痕。而这些伤痕,往往都有着人类活动的烙印。“主要是螺旋桨和渔网弄伤的。”王博士介绍,很多海豚因为受过伤,所以更加好辨认,有的头部被渔网勒过,有的上颚甚至没了。在厦门海域发现的白海豚中,受伤的个体占了15%之多。
未来
厦漳泉三地联动
泉州湾重点监测
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就曾将白海豚的保护列入重点工作项目。但因受限很多现实原因,至今对泉州湾的中华白海豚,都没能有十分系统而全面的监测,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保护区管理处纪主任说,这次借着祝茜教授一行来泉,希望能够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指导,在今年启动泉州湾中华白海豚的全面调查监测。
而祝茜教授的团队在报告中也提出,今年的工作目标,除了继续对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进行观测外,还将把范围延伸至泉州湾,做到厦漳泉三地联动,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