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闽南文化节之多元民俗:千年积淀异彩纷呈
德化:祭窑神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的窑坊公诞辰之日,人们都会在德化龙浔镇宝美村境内的祖龙宫隆重举行祭窑神活动。
参与奉祀的是从事陶瓷业的老板们;供品也不是常见的美味佳肴,而是陶瓷厂新开发并获得订单的产品,或是陶瓷艺人新创作并获奖的艺术品。一则纪念窑坊公林炳为光大瓷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二则祈愿自己在来年的陶瓷生产制作中能够顺利如意。
传说,唐朝窑工林炳进行窑炉改造时,因窑炉遇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非常苦恼。一次,林炳昏昏睡去,梦中见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指指败窑,又指指自己的乳房,便隐没在云雾中。林炳醒来,回想起玄女指点,顿悟,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烧窑时便不再塌顶,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后来,他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联起来,既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使窑体更牢固。
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革新先行”,而那位仙女也被敕封为“玄女夫人”。在当时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一所瓷庠(类似于陶瓷学校),由林炳亲自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这位曾经的拱窑师傅,成功将小窑拱成大窑,为德化陶瓷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被瓷都人奉为“窑神”。(王蕾 王双季)
石狮:舞狮
狮,在闽南被视为祥瑞之物。石狮这座城市更与神奇的狮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因此,舞狮成为石狮民间岁时活动的重要节目之一,具有娱乐、健身、迎福、纳祥的意义,又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石狮的舞狮主要有两种,即文狮与武狮,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
石狮的文狮表演中,尤以蚶江溪前舞狮队的表演蜚声海内外。表演队自行创作新舞狮套路十一种,融舞蹈、武术、杂技、体育艺术为一体,具有编排新颖、造型美观、神态逼真、动作惊险的独特风格,配以闽南特有“什音”为韵脚,使狮舞更加栩栩如生,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石狮的武狮表演队伍,较为出名的是卢厝、东园、沙美等村的狮队。锦尚镇卢厝村的狮队,以表演武狮(即“刣狮”)而闻名遐迩,相传是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卢厝村是沿海的一个偏僻小村,经常遭受海盗、强盗侵掠,村民的安全没保障。因此,村里的年轻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特聘广东少林寺师傅到卢厝村传承少林武术,并在卢厝村成立刣狮队伍。“刣狮”是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的完美结合,表演时场面宏大壮观,既有观赏价值,更有实战作用。(王蕾 唐雪峰)
晋江:嗦啰嗹
嗦啰嗹是晋江安海镇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被称为“采莲”,在清初就十分盛行。清朝中晚期,活动时间演变为五月初五,与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相结合。端午节当天一早,人们先抬出象征龙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龙王头焚香叩拜,至午后才出发游行进行采莲活动。采莲时要唱“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句“嗦啰嗹”,久而久之,采莲活动就被称为“嗦啰嗹”。民间传说,采莲活动是继承古越族人的遗风,歌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
嗦啰嗹表演时,采莲队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铺兵”,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癫,充当前导。随后有四人沿途敲锣打鼓,以助声势。队伍中有几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压阵。“采莲”仪式以采“头莲”最为讲究,一般得提前一天放名帖做准备。当日,主人闻声早早等候在门口,“采莲”队进入厅堂后,先将“嗦啰嗹”头置佛龛前,燃香烛敬奉。执“采莲艾旗”者则在《嗦啰嗹》歌声中口呼吉祥语,以长竿“采莲艾旗”在厅堂梁间来回挥动,有的还将另一小旗交由主妇自入内室四处拂扫,谓为避邪消灾。之后,主人家取出备好的红包酒米答谢,“花婆”则从漆篮内取出香花、“嗦啰嗹仔”、“孩儿仔”等回赠主人家。 (王蕾)
- 2013-06-05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传奇之泉商 腾飞之泉州
- 2013-05-24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共一轮明月 唱百代乡音
- 2013-05-22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 宗教之世界开放之泉州
- 2013-05-06泉州"国宝"版图向乡镇拓展 新增11处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