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闽南文化节之多元民俗:千年积淀异彩纷呈
两岸流播 相承相循
对渡船只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风俗是某一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闽台缘》一书写道,明末以来,在闽南百姓大批移居台湾的同时,也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带到台湾。《台湾通志稿》载,“凡此岁时所载,皆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指出了其中的原因,即泉州和漳州的移民把家乡的节庆习俗带到台湾。
闽南人民移居台湾后,又大多是以姓氏家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闽台东石灯俗、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习俗和列入市级非遗的闽台博饼习俗就是当中的典型例子。
两岸东石乡亲 元宵节同挂宫灯
“在台湾,有不少地方是以晋江东石的村落、街路命名的,如嘉义县的东石乡、澎湖县湖西乡的东石村、彰化县鹿港的东石里。因为,这些地方本身就是晋江东石人到台湾谋生、聚乡而居并命名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朱定波说。从地理上看,晋江东石与台湾相隔很近,早年从东石坐帆船,一昼夜便可抵达台湾。东石人将祖地的“三公爷”分灵过海,在台湾的东石乡建造嘉应庙供奉,各类习俗更是如出一辙。
东石灯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于正月十三前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要由公家定制一盏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在元宵夜的午夜时分,各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灯俗活动的重头戏“卜灯”:即新郎官们按送灯的次序在三公爷座前掷“信杯”(一阴一阳为一杯),掷得杯数最多的可以迎回中间的那盏绣球灯,迎回者的叔伯兄弟、亲族都会赶来帮忙,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迎回家,挂在厅中,因为此灯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迎回者会“出丁”(生男孩)。随后,各人也将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台湾的东石乡亲每年元宵节也在三公宫里张挂宫灯,并提前派人于正月十三回乡祭祀“三公”,把代表过去一年内台湾乡亲新婚的宫灯数带回来,再把故乡的宫灯数捎回台湾,两地互报宫灯数,共祝子孙兴旺。台湾乡亲代表参与“卜灯”,若掷得大红绣球灯,十六日得专船送回台湾,本地则必须出动“蜈蚣阁”进行欢送。
- 2013-06-05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传奇之泉商 腾飞之泉州
- 2013-05-24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共一轮明月 唱百代乡音
- 2013-05-22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 宗教之世界开放之泉州
- 2013-05-06泉州"国宝"版图向乡镇拓展 新增11处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