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回收牡蛎壳 手巧简单加工成礼品(图)
相关报道>>>
变废为宝 海蛎壳上的“动物世界”
余耀华的作品形态各异
□早报记者 陈彦琳 戴晓晖 文/图
海蛎挖出后,海蛎壳有什么用途呢?在76岁的退休老人余耀华的眼里,海蛎壳可是宝贝。余耀华用海蛎壳雕琢出了8件动物雕塑。他说:“每个贝壳都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纹路,只要有想像力,它们就可以成为一件美丽的作品。”
“你看,这是一只母鸡,这是一只鳄鱼,这个像不像乌龟……”余耀华将自己的作品一件件拿出,得意地介绍起来。原本腥臭脏污的海蛎壳经过老人的巧手雕塑之后,变成一件件美丽的工艺品。孔雀、鸟、老鹰……栩栩如生,跃然“壳”上。
一座以海蛎壳为底座“鸟山”,四只形态各异的小鸟依偎着一只大鸟。“它们是母子,用不同花色的贝壳区分雄雌,洋溢着融融的亲情。”余耀华说,这件作品他用四天构思、雕刻而成。
看到这些精雕细琢的作品,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余耀华在这个行业钻研已久,造诣颇深。老人咧着嘴笑了,他说:“我这个兴趣爱好才开始一个多月嘞。”
老人是南平人,从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来泉州儿子家安享晚年。在老人居住的小区,一个妇女常在楼下卖海蛎。老人突发奇想,把海蛎壳带回家,精雕细琢,创作出了各种工艺品。
余耀华雕刻海蛎壳的工具很简单,一把清理贝壳的牙刷,一根刻线条的小铁钉锤,一把钢锯,一把锉刀。老人首先得挑选形态奇特的海蛎壳,然后对海蛎壳进行打磨组合,凭着奇思妙想,雕琢成各种作品。
老人的作品只有8件。看到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很多人都开价想购买,但老人舍不得卖这些宝贝。老人说:“这些都是我的样品,有钱也买不到。等以后作品多了,再送给那些喜欢收藏的人。”
“没有一定的艺术细胞,没有生活经验,这些东西是做不出来的。”余耀华说:“我做着做着越来越有兴趣了,脑子里浮现出各种妙想,想象的东西就都表达在这些贝壳上了。”
作品受到好评,余耀华信心大增,接下来,老人还将继续雕刻更多的作品。同时,他希望能有企业研发贝壳工艺,将海蛎壳利用起来。“利用废物加工成工艺品,让来泉州旅游的人买到这些富有特色的东西,是多么好的一件事。”他说。
来源:东南早报
- 2013-06-18碰撞中融合传承中创新 泉州工艺大师作品展印象
- 2013-06-16百余工艺大师集中呈现作品 将进行慈善拍卖
- 2013-05-15部分洋奶粉使用中国奶源 生产工艺采用双重标准
- 2013-05-10泉港东张村把油画搬上民房 打造“油画村”
- 2013-01-23木雕厂非法复制发行“黄泉福作品” 被罚3万
- 2012-09-07新材料新运用新营销 安溪藤铁工艺"谋变"破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