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中秋歌谣勾起怀旧情愫 童谣记录历史体现地方文化

qz.fjsen.com 2013-09-19 08:29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那些年,我们一起哼过的中秋童谣

(王超 绘)

早报记者 陈明华 林福龙

“中秋月圆一面镜,照甲四界光映映。街头巷尾博月饼,厝内嚷甲大细声。孙仔细汉博一秀,阿姐博无让大兄。博着对堂安妈赢,阿公博着状元饼。”这首闽南童谣《中秋博饼》,泉州很多幼儿园孩子都会唱。

古时候,无论是文人雅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中秋节非常向往,因为这是个月圆人团圆的美好节日,中秋赏月食月饼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网友 这些儿时歌谣 勾起怀旧情愫

在闽南,中秋佳节,不仅要赏月,分月饼,亲朋好友们还要聚在一起博饼。小孩们还会咿咿呀呀地,唱着刚学会的闽南童谣。

昨日,新浪微博网友@国馆,发微博“那些年,我们哼过的中秋歌谣。”引起网友们的共鸣。

细心的网友@闽商策划一眼就发现,@国馆发出的数首中秋歌谣中,第一首“拜月娘,拜月好头毛,好嘴齿;大是兄,细是地,月娘仔,你不可给阮割耳……”就来自闽南。

“那些年,我们哼过的中秋歌谣,这些童谣耳熟能详,勾起我们的怀旧之心。”经东南早报官方微博转发后,早报的粉丝们纷纷转载,并将自己儿时传唱的中秋童谣发出来与读者共享。

专家 童谣记录历史 体现地方文化

“中秋闽南童谣,既是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具特色,也反映出历史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称,闽南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拜月亮的风俗,认为“月娘妈”是孙子的保护神,因此通过中秋这个传统佳节,编歌成谣,寄托对月亮的崇敬之心。

一首首童谣,随着时代发展,记录了泉州的历史变迁,描绘了闽南地方风俗人情和社会形态,显示了闽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既是泉州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且随着泉州人的迁移,传播到台湾、东南亚等,“童谣虽短,但句句押韵,通过孩提时代的熏陶,对于维系海峡两岸的向心力、凝聚力,意义特殊,作用特别!”

附录

《月姐姐》

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

初三四,银钩样,初八九,似龙牙。

十一二,半边瓜,十五银盘高高挂。

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

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

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

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

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责任编辑:谢玉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