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期待新活力 古厝开发利用助西街凤凰涅槃
西街行政区划示意图 (曾剑峰 绘)西街,蕴涵着泉州最独特的味道。 (资料图片 陈起拓 摄) 进入热词>>>西街改造复兴 【编者按】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黄少萍提出,加紧释放“东亚文化之都”效应,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而尽快启动西街片区改造,推动泉州古城“三片一线”核心区的整体保护开发利用,将是古城文化复兴迈出的第一步。古老的西街,正迎来盼望已久的重焕活力契机。西街家底几许,现状如何,怎么改造?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专题,见证泉州人对古城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我们眼中的西街”之社区当家人篇 核心提示 古城复兴,“泉州·西街”将是开篇之作。西街未来何去何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经发声。掌家一方,和西街朝夕相处、呼吸与共的社区当家人又是怎么想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西街六个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盘点西街家底、诉说对西街未来走向的看法和建议。 □本报记者 孙灿芬 许雅玲 陈灵 西街概况—— 泉州西街,很多人特别是外地游客,会认为仅仅是中山路到新华路之间短短一段。事实上,向西,西街要一直延伸到城西路才完。而广义上的西街片区,不仅包括西街主干道两侧(南侧自帽巷至旧货市场,北侧自影剧院至基督教泉西堂),还包括西街以北镇抚司巷、小城隍、鞋巷、炉下埕、台魁巷圈成的东片区,井脚巷、五夫人巷、新华路圈成的西片区,西街以南帽巷、螺珠巷、通政巷、濠沟墘、井亭巷、古榕巷、三朝巷、象峰巷、甲第巷圈成的大片区。2004年5月至7月,市城乡规划局曾委托九三学社泉州市委员会“泉州旧城区遗址遗迹”文物考古科研课题组专家对西街片区进行踏勘,踏勘的正是上述范围。 而从行政区划上来说,西街以主干道南北划分,以北从东向西分别属于鲤城区开元街道新春社区、开元社区和双塔社区管辖;以南从东向西分别属于鲤城区鲤中街道通政社区、新峰社区和升文社区管辖。 历史沿革—— 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开元年间(714——741年),东起双门前(今钟楼下),西至唐故城西门——素景门(今孝感巷口)。 唐光启年间,干戈荡析,泉州城内创筑子城,设行春、肃清、崇阳、泉山四门。肃清门即子城西门,在今西街新街与裴巷之间。 唐天佑元年,泉州军州事王延彬以其妹为西禅寺(今何厝池畔,已废)尼,因拓西地以包寺。西街因而延伸至今甘棠巷口。 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城重加版筑,西城门(此时称“义成门”)又西移至西街西端与西环路交叉路口,西街随之延伸,并基本定型。 西街成街至今经历1300多年,直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拓改马路前,沿街建筑时迁代谢,但未见有文字记载或图片记录。 近百年来,西街因建设或破坏而发生一些变化。其中,拆毁的有清黄培松“状元坊”、蔡清“蒙引楼”、甲第巷口“恩荣坊”、“清时名贤解元进士坊”、明都御使朱鉴“都宪坊”,粘、史、傅三座大宗祠等。新建了一批骑楼式洋房以及宽银幕影剧院,辟建了西菜市场,翻建了水泥路面,改造了自来水管和边沟。 近年,开元寺将山门殿大门口两旁店铺拆除,建为八字形外墙。旧时寺口两侧多为销售民间丹膏丸散古老中成药及青草药的店铺等,后改营旅游纪念品。 统一完善管网等市政配套 ——开元街道双塔社区党支部书记黄丽妹 历史人文家底: 双塔社区最出名的是孝感巷和曾井巷。相传明朝时孝感巷内住一穷秀才朱鉴和母亲、妻子。朱鉴夫妇事母至孝,感动侠盗夜投金锭襄助,却被失金者诬告为盗,朱以天赐辩,知府审理后,判给朱家。侠盗知情后趁夜再投金锭,知府认定孝感天帝,申奏朝廷,敕立“孝感动天”的牌坊。后朱鉴中举成名,官拜御史,人们称此巷为孝感巷。 曾井巷内有一口井,相传宋代泉州状元曾从龙,当年为临产浣衣的母亲分娩于井边。曾从龙后来所建的府第,也在巷内。后人为纪念他,刻石“状元井”,起名曾井巷。 现实难题与建议: 双塔社区靠近地势低洼的西郊,因为地下管网不健全等因素,雨天容易受涝。此前做过调查,90%以上的社区居民反映,个人翻建解决不了问题,需要政府对片区的道路、管网、建筑等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才能真正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 整合东西两段发展 ——开元街道开元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育玲 历史人文家底: 开元寺就在开元社区。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庙,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山门石柱上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弘一法师所书。大雄宝殿西侧的古桑,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栽培桑树之一。不得不说的还有东西塔,不仅是泉州城市的形象标识,也是目前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 社区内还有历史文物蔡清祠,奉祀的是身为明代名臣、教育家、理学家的泉州人蔡清。另外,烟丝厂、衡器厂、铸造厂等老厂房,则见证了这片区一度发达的工业经济。 现实难题与建议: 西街以新华路为界,东段和西段的氛围有很大差别。东段的历史人文氛围浓厚,发展的产业也多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服务业,而西段以老旧小区、老厂房为主,设施陈旧、配套落后。希望政府部门把东西段整合、融合起来,缩小两边的差距。同时将一些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创产业向西引导,为西街的西片区带来活力。 引入更多文创产业 ——开元街道新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婉娥 历史人文家底: 台魁巷、裴巷、新街是南北贯穿全社区的长巷。 台魁巷光是巷名,就有三种叫法。“杀瓜巷”是台魁巷的闽南语谐音,有着一个关于孝的传说。另两个叫法是“奇仕妈巷”和“白塔巷”。明泉州状元庄际昌为巷中奇仕妈宫题匾“雁塔钟灵”,希望泉州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故后人称此巷为台魁巷。白塔则为巷中老店铺保和堂疔膏的标志。 裴巷得名据说与仙人有关。相传宋朝时,巷中住有裴仙人,行医济民,又追斩蛇妖至清源洞,担心蛇妖再出来祸害百姓,裴仙人遂搬大石头堵洞口并坐于石上至仙逝。后人为感其恩德,于巷口建宫祀之,并将巷命名为裴巷。 新春社区还有宋文圃宅“洲紫新筑”。这座由旅菲华侨宋文圃于1915年建的百年古大厝,充满巴洛克风格,折射出泉州多重文化深刻交融的背景。 现实难题与建议: 社区内许多老宅已十分破旧,有的甚至是危房。社区工作人员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大部分居民希望政府能统一规划,制订方案。同时,面对这一片区的居民实施政策性低息贷款,让居民根据方案维修,“以故复故”,再由政府监督、验收。产业方面,社区之前将裴巷一处旧厂房租给“大拾堂”创意作坊,望借这股新气息带活社区。希望今后相关部门能出台优惠政策,对片区发展文创产业进行扶持。 加强用电安全迫在眉睫 ——鲤中街道升文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金丽琼 历史人文家底: 升文社区内的甲第巷、甘棠巷等巷子,也是历史人文荟萃地。 甲第巷内有唐开泉进士欧阳詹故宅。詹系泉州登科甲的第一人,故巷以此为名。除了欧阳詹外,甲第巷还走出过清代泉州著名书法家庄俊元,抗倭英雄王世实,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委员庄长恭等名人。 甘棠巷同样与名人有关。明万历年间,勤政爱民的泉籍宰相李九我告老返乡时,明神宗赐他策马“三鞭为界”建府第。他不愿占夺民宅,骑着马在五塔巷边一片旷地上,轻轻拍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结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后人出于对李的尊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典故,名其巷为“甘棠巷”。 另外,辖区内的庄家古大厝,为清代嘉庆年间乡贡进士奉政大夫、文学馨轩先生庄舜琴及其子孙府第。建于明代的奉圣宫和同期挖掘的“龙井甘泉”也十分出名。 现实难题与建议: 危房和电线老化一直是困扰升文社区的两大问题。不管西街项目要不要启动,都希望电力等相关部门对社区的电线安全情况进行检修,保证居民的用电安全。对于危房,在此前的摸底调查中,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够统一规划建设。 普通危旧房该拆要拆 ——鲤中街道新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淑华 历史人文家底: 三朝巷、古榕巷、象峰巷这三条特别有味道的巷子,都在新峰社区。 三朝巷,南宋时在巷子里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牌坊,以表彰在宋孝宗、光宗和宁宗三个皇帝时历任丞相之职的泉州人留正,因此得名。 古榕巷得名来由是巷子里一棵千年古榕,树的旁边还有古榕宫和古榕观音亭。古榕和古榕宫虽然已经在历史中消失或改建,但观音亭的观音石像依然见证着世事变迁。 象峰巷内有一座铁炉庙,据载是五代留鄂公从效的炼铁遗址,就地建庙,因名“铁炉”。留从效当年“环城种植刺桐树”,让泉州从此成为“刺桐城”。 现实难题与建议: 对于文物,应该加强保护和修缮。但没有达到文物价值的普通危旧民居,应立足其濒临倒塌的现实,进行拆除并统一规划建设。或可依托开元寺旅游配套停车场,重点开发古街巷、民俗体验及购物娱乐旅游项目。 摸底调查成片改造 ——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蔡毓瑜 历史人文家底: 通政社区,得名源于辖区内的通政巷。明朝弘治年间,南京通政使张苗休归,不回原籍同安金门,选择在泉郡置地建第,与当时的蔡清等名流组织“逸乐会”。张苗府第所在巷子遂称“通政巷”。 通政社区还有一座城心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四年重修,是古代泉州城的中心标志。井亭巷的井指的是玉泉井,又名“城心井”,开掘时间与城心塔同。以前井上有座亭子,“井亭巷”由此得名。 辖区内的旧馆驿巷,是元代官方驿站旧址。巷内设有一座专门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和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 现实难题与建议: 社区危旧房多,之前曾进行过立面整治等专项改造,成效不大。希望在进行民意调查,尊重大家意愿的基础上,成片规划,优先整治。这几年,旧馆驿客栈、小酒馆、芥子书屋、手工坊等“美好生活”系列的入住和相关的文创活动,对带动社区文化产业有很大作用。希望更多民间文化社团到社区举办文创活动,带来新气象。 好好安放我们的乡愁 对于泉州人来说,西街意味着什么?答案众说纷纭,我觉得,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世清给出的是比较中肯、有爱的一种。他说,西街,是有乡愁的地方。 关于乡愁,海峡对岸的泉州老乡余光中先生已经作过脍炙人口的主题诗篇,凝练概括表达了乡愁这一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乡愁,从概念上说是意象的范畴。而事实上,任何意象的形成,都离不开物象的依托。诗歌里,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诗歌外,2012年秋,返泉的余先生和夫人范我存女士殷殷寄语泉州,多留下些古建筑、老建筑,因为“那些是历史留给泉州不可复制的财富”。若要进一步解读,老街、老房子当之无愧也是乡愁安放的所在。 无独有偶,也有很多人记录过无处安放的乡愁。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和台湾媒体人宫铃就曾在她们的著作中多处提及。之所以让她们产生这样的感慨,除了文化、礼仪等非遗层面的改变,城市面貌等物象的变化发展也是重要方面。 把话题转回西街。我们庆幸,千秋岁月,这条老街一直与泉州共同见证,是这座城市活的历史;我们相信,这样一条老街,承载了海内外多少游子的乡愁,牵引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梦回故里;我们更期待,老街的一举一动,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和生活更为美好的期待,也能一如既往珍视乡愁的情怀,不让故土疏远为想象中的家园。 “西街不会乱动,原汁原味保护将是基本格调。”这是黄世清在“乡愁论”外给出的又一个欣喜。 (灿芬) 相关报道>>> 古厝开发助西街凤凰涅槃
西街的洲紫新筑已有近百年历史,因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 核心提示 2013年12月31日,市委书记黄少萍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尽快启动西街片区改造,并以此推动泉州古城‘三片一线’核心区整体保护开发利用,在保护文化生态、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逐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有机融入现代休闲、创意、娱乐等元素,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 西街片区改造立即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在微信公共平台上,一篇名为《莫让东亚文化之都变成一只空心的鲤鱼》的文章被广泛转发。文章作者阿飞说,在刚刚过去的平安夜和圣诞节,包括西街在内的泉州老城区竟然门可罗雀,万达、领show天地等东部新兴商业中心则车水马龙,老城区面临“空心”危机。“无论建设多少创意园区,泉州文化最重要的还是老城区,而西街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市两会正在召开,以“西街复兴”为代表的老城区复兴计划,无疑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如何对泉州老城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令其焕发新的生机,这也是长期以来所有热爱泉州的朋友心中的牵挂。 两会期间,早报将开设“西街复兴·群言堂”栏目,每期设置一个话题,邀请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市民网友参与讨论,畅所欲言。 老城区之所以“老”,就在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存世至今的古大厝成为承载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于维修经费耗资巨大、古厝后人迁出等原因,西街的很多古厝如今荒废甚至倒塌,而那些依然是店面或者住家的古厝年久失修,有的遭遇窃贼光顾,有的暗藏消防等安全隐患,有的一到雨天积水严重…… 今天“群言堂”的话题,是如何通过古厝的保护性开发利用,防止老城区走向没落,实现西街“凤凰涅槃”。看看西街的老街坊们和代表委员是怎么说的。 ■居民有话说 电线:线路老化严重 火灾隐患不小 西街古厝相连,多是木砖结构,临街店面遍搭电线,一旦着火往往“火烧连营”。 2012年8月,西街四间临街店铺和两间民宅着火,着火区域距离开元寺仅10多米远。 西街电线线路十分混乱,经常几条电线交杂成一团。电线线路老化严重,夏季高负荷用电,常会发生短路。用火不规范、电线线路安装不规范、消防器材配备不足、消防水源缺乏……这些“助燃点”都为火情埋下隐患。 “电路有使用年限,是该改建了。”一位在开元寺对面开书店的老板说。 排水:碰上台风暴雨 积水漫上街头 西街的街道两侧各有一条约半米宽的排水沟渠。居民和店家说,街道平时排水情况不错,但下雨天若有公交车经过,溅起污水常把路边摊点打湿。 2010年9月10日,台风影响致西街房屋出现裂痕险情。 老房子的居民最怕下雨天。沿街小巷子里的居民说,如果碰上台风暴雨天气,街上的积水可能有二三十厘米深。老街老巷的排水设施,已经超出了它原先设计时的承载力。 防盗:房屋老旧低矮 小偷有机可乘 西街两侧,大大小小的店铺有七八百家。这些店铺大多是“前店后房”结构。 近年来,消防、安监、社区街道等多次对西街的店铺住房“三合一”混搭经营进行查处,要求经营店铺不得作为居住场所。店铺不住人保证了发生意外时居民的安全,却也产生新隐患——失窃。由于西街老房屋低矮,攀爬容易且防盗设施落后,小偷便有了可乘之机。 危房:是修还是改造?古厝出路两难 西街危房数量比较多而且集中。据了解,这里的房子90%以上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而50%以上是清朝、民国至今的土木结构危房,使用年限大多超过60年。 西街385号的古厝有200年历史,为木砖混合结构,整体有上百平方米。古厝里的老人指着被虫蛀过的木构件告诉记者,1973年他们曾花重金整修过屋子,可是30多年过去后,漏雨、虫蛀等问题又来了,维修费用如今可不是小数目。 危房是西街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不但出现在普通古厝内,也出现在一些名人宅第内:井亭巷明代庄国祯侍郎第每年要修补好几次,修补费用是一笔大数目;旧馆驿24号龚显鹤中宪第的左护厝由于白蚁侵蚀,已成为危房,无奈之下,龚家人2010年花钱修整,而每次过年,古厝清洁维护的费用上千元。 西街老居民曾先生说,最好的办法是对危房进行彻底改造,而非如今个体力量的小拆小补。经营粮食加工店的店主说,对于西街新华路以西路段的一些破旧普通民居,如果没有任何历史价值,重建也许是最好出路。 ■代表委员 洗面式改造有所欠缺 借鉴西安市场化运营 □苏耿聪 市人大代表 台盟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 “关于西街改造,十年前就已在提了,至今还是没有动静。”苏耿聪称,作为一名在老城区生活几十年的老泉州人,他曾以委员身份,写过西街保护的提案。 他说,之前的后城文化街、状元街、北门街等几次街区改造,旨在一条体现泉州文化底蕴的旅游街区,都是不很成功,“可以说泉州目前还没有一条结合旅游、文化、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商贸街区。”他建议,西街改造,可以开元寺为核心,结合文化创意、商贸旅游、服务配套,体现老城区域特色,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前几年钟楼片区的洗脸式改造,只是停留在表皮,还是有所欠缺的。” 这方面在国内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像西安大雁塔片区的保护与开发就很成功。三年前他到西安旅游,大唐芙蓉园的旅游开发运用市场化运作,与大雁塔的保护相得益彰。对于改造资金筹集问题,苏耿聪建议,可以成立开发公司,市场化运作,培育文化创意龙头企业,但是前提条件是政府把好规划关,建好后由政府部门来验收。 具体可分成三步走 保护先行适度开发 □许冬原 市政协常委 西街片区以其丰富的历史遗存、悠久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目前市区仅存的、最有味道的老街区,“如今的东街、涂门街、新门街已改造过,如果连这最后一片老街区都保不住,那么留下的遗憾就大了”。 谈到西街的复兴改造,许冬原认为:“要分三步走,保护要先行,基础设施要跟上,最后才是适度的开发。”对于保护问题,他认为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考虑,不要急功近利搞开发,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楼、旧房,可在业主自愿基础上,采取“业主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保护性修缮,“必须要雇请有资质的专业古建人员,不能随便瞎搞”。 与此同时,还要对街区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比如卫生间、排水排污等设施,进行升级式改造,“尤其是一些主要巷子的垃圾收集处理,这样才能做到干净整洁”。在走好前两步“棋”的基础上,随着街区面貌一新,可适当引进一些家庭旅馆,“古香古色的巷子,充满泉州味道的老街,对旅客是一种绝佳的吸引,到时候,根本不用愁西街的人气与繁荣”。 ■部门声音 老房子问题不解决 安全隐患无法根治 “西街的问题不单单只在这一条街道,鲤城的老城区都面临着历史旧账与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鲤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就需要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老旧房子的问题没法解决,人的意识跟不上,消除隐患始终不能治本。” “空心鲤鱼”引发西街复兴思考
西街逐渐被冷落,这让阿飞感到非常揪心。 □早报记者 蔡紫旻 林福龙 实习生 周培菁/文 王柏峰 庄丽祥/图 作为在泉州长大的“土著”,阿飞了解老城区的好。然而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平安夜,空荡荡的西街让阿飞的心深深焦虑着——第二天晚上,阿飞花20分钟写下了《莫让东亚文化之都变成一只空心的鲤鱼》一文,“西街的老住户走了,却没能吸引来年轻人,老城区变成了‘空心的鲤鱼’。” ■代表委员 每条巷街每幢房子 要有相应改造方案 □黄金钟 市政协委员 民进泉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西街这条千年老街,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居住在城区西郊长达35年的黄金钟说,尤其是新华路以西的西街路段,完全可以用李清照词中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 对于西街改造,他认为可以采取“分期分批、分清主次、逐年推进”的办法,“该保留的就保留,该拆要大胆拆”。具体的改造方案要舍得花重金,请重量级专家来做规划设计,“而且这个规划方案要做得很细,从远期,到中期,再到近期要做什么,都得考虑清楚。” “对重点街巷,像甲第巷、裴巷等,则要花更多心思。”他称,从每条巷街,到区域内的每一座房子,都要有配套的细节,甚至可以给西街来一段3D全景图,向社会展示未来5—10年后的西街新貌。 保护中发展 让街坊真正受惠 □陈笃恒 泉州市政协委员 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 陈笃恒除了是今年两会的泉州市政协委员之外,还因为一个特殊身份,对西街怀有深厚感情——他是从西街平水庙的名门望族陈家老宅走出来的“老西街人”。 “西街是泉州老城区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段,近现代从西街就走出了四位大学校长,甲第巷、台魁巷等寻常巷名,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对于西街的保护与改造,陈笃恒认为,首先要有保护意识,决不能随便拆;其次应该将西街改造与“东亚文化之都”以及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第三,危旧房屋改造中,政府宏观规划之外,可以允许一部分业主在政策扶持下,将老宅修旧如旧。 “我是从西街走出来的老城区居民,当我到山西乔家大院参观时发现,除了景点本身之外,它的周边基础设施也相当齐全,引导着游客们前往乔家大院游玩。” 陈笃恒说,政府的投入需要有产出,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保持闽南红砖打错的特点,并且让西街街坊们从改造与发展中得到实惠,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管理,这是西街改造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地位】 泉州历史缩影 没有西街什么都不算 在阿飞的眼里,泉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在老城区。 “无论建设多少个创意园区,泉州文化,最重要的还是老城区,尤其是西街,我认为泉州的文化里,如果没有西街,什么都不算。” 阿飞说,西街对于泉州的重要性,从历史到现在都不言而喻:首先,西街历史悠久,保存有一系列文物,特别是代表性文物;其次,西街保留了泉州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第三,泉州老城区的南街中山南路主要是民国建筑,东街旧貌已不存在,北门街位置相对其他三条街相对远,而且街貌也为重新修建,只有西街保存了泉州历史上最完整的商业街,难能可贵的是,其商业形态没有太大改变。“居民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事实上是最难保留下来的,后世可以建无数条仿古街道,但无法复原旧有的生活方式。” 【现状】 老住户已撤离 鲜有新人走进来 走在西街上,阿飞常常觉得,自己仿佛回到宋朝,街上居民的生活一如《水浒传》里的市井场景,各种元素都很丰富。 “西街就像‘活化石’,把几大极具特色的元素汇集到了一起: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名胜古迹(开元寺、东西塔),百年商铺以及藏宝无数的小巷子。” “老城区、老街巷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原来的住户搬到新区,而新人还未进驻。这也是西街目前面临的问题。” 【思考】 曾经人声鼎沸 老城区为何“空心” 阿飞曾见证人流一度涌入老城区的场景。老城区为何变成了“空心鲤鱼”?他思索很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西街为代表的老城区旅游业,没有形成吃、住、行、买一条龙的配套设施;老城区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却没有很好的创意与空间,将文化转化为商业;有创业激情和创意的年轻人,没被引入老城区。 “创意产业应该给更多敢于创业、有创意却资金较缺乏的年轻人机会。有了他们的入驻,加上政策引导,满足旅游吃、住、行的配套自然就有了,加上老城区独有的历史积淀,何愁没有客源?” 【建议】 恢复老街原生态 激活“清明上河图” 阿飞举了厦门鼓浪屿为例:“游客们到鼓浪屿,看景点是其次,更重要是去‘发呆’,包括住民宿、品小吃、逛逛有历史故事的巷子、看看海。” “旅客对于景区,门票消费是其次,重要的是他们的巨大购买力。”阿飞说,以西街为中心,可以逐渐辐射包括中山路、华侨新村在内的老城区。 阿飞建议,将西街重新铺上石板,改为步行街,恢复千年老街的原生态生活方式;鼓励古城区用老街老巷开设咖啡馆、画廊、青旅、小酒吧,为游人提供驻留空间;重点发展民宿,将游人留在古城;设立针对性的文化广场,比如南音广场、西街小吃广场、茶文化广场等,让游人感受到“活着”的宋城魅力。 “基础设施跟上,加上政策引导,西街以及老城区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定能创造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清明上河图’。” 早报专访西街片区改造规划方案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劲松—— 西街是个“古董碗” 复兴关键是提升业态
西街一景 (庄丽祥 摄) □早报记者 江晓媛 实习生 李心雨 西街片区改造规划进展如何?怎样实现它的历史价值?“老西街”容颜如何重焕光彩?就市民关心的这一系列问题,西街片区改造规划方案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林劲松昨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保护旧城肌理 提升街区业态 西街螺珠巷住宅、西街425号住宅(八角楼)、西街116号宋宅(洲紫新筑)……古城西街蕴藏着许许多多文化宝藏,撇开开元寺、城心塔、旧馆驿等等名胜古迹,单从散落在街巷里的民宅看,就有不少够得上文物级别。据文保部门统计,西街片区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历史价值颇高且可供开发的古大厝34处,古街巷22条。 “从整个古城的保护来看,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种‘保护’不应是简单的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更应该关注到古城的街巷空间,旧城肌理,这就包括建筑的密度、层数等等,它是物质形态的一种表现。”林劲松透露,其实规划部门一直致力于西街片区改造规划,肃清门改造、原泉州线厂改造,以及周边的源和堂改造等等,都是西街分片分步实施改造的体现。 那么,西街片区改造的思路是怎么样的呢? “提升业态,这就是西街片区改造的关键所在。”林劲松介绍说,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目前西街居住的多是老人,住户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商业档次也相对较差,要对西街进行好的改造,首先是要改变这种老的业态,提高其档次和品位,为其注入活力。 分东西段改造 恢复甲第巷原貌 规划部门考虑,将西街改造分为新华路以西段和新华路以东段两部分进行。“新华路以西段,以旧工厂改造为主,动作相对大一点。”林劲松说,西街西段分布的多是一些建国以后建起来的厂房,虽然有些年头,但历史价值相对不高,比如西段原泉州面粉厂就将改造成泉州当代艺术馆,成为艺术名流汇聚之地。 此外,因欧阳詹等历代名士辈出而得名的名巷——甲第巷也是改造的重点。“我们设想恢复甲第巷的历史风貌,重建一些传统风格的房子。”林劲松说。 而相对更古老的西街东段,则考虑逐栋修复,“主要是对旧街巷进行梳理。”林劲松说,除了按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要求,对旧街巷、老建筑的保护性改造,整个片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将得到一个系统的提升。 “交通组织上,我们将因地制宜,适当建设停车场,在这里,主要提倡通过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抵达。”林劲松还透露,目前规划部门正组织进行古城区自行车系统的规划。“规划在古城区设置多个自行车租赁点,从一个站点抵达另一个站点,人们可以实现自行车等公共交通的自由换乘。” 提升基础设施 引进本土商业 “未来的西街片区,将是一个集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休闲街区。”林劲松说,这里不仅将有家庭旅馆、精品酒店、旅游酒店、艺术家工作室,还将有私房菜馆、特色小吃等“泉州味”极浓的文化商业,“考虑引进木偶、润饼、肉粽等泉州特色经营,找回‘老西街’的味道”。 对于西街的居民来说,配套设施的提升无疑将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在改造的过程中,规划部门考虑更多,林劲松说,改造过程中将尊重居民们的意愿,采用多种方式逐步改造。 ■相关新闻 老面粉厂将打造 “世界最大管风琴” 早报讯 (记者江晓媛 实习生李心雨)作为“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和西街片区改造的一期工程,55岁的原泉州面粉厂正在进行华丽的“变身行动”。 今年元宵节期间,这里将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开幕式的超大主会场。远期这里将被打造成当代艺术馆。届时,利用面粉厂造型独特的圆筒麦仓,还将打造“世界最大管风琴”,先期构建音乐文化街区、现代艺术街区、乡土风情街区等。 西街就是个古董碗 泉州西街就好比一个有待深挖价值的古董碗,看似一文不值,但若将它交给古董收藏家,去发掘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那么它就将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西街片区改造规划方案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林劲松 五句话解读西街片区改造 1 入列“古城文化复兴计划” ,“老西街”将重现神采。 2 保护”不应是简单的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更应该关注到古城的街巷空间,旧城肌理。 3 甲第巷是改造的重点之一,我们设想恢复甲第巷的历史风貌,重建一些传统风格的房子。 4 对于西街的居民来说,配套设施的提升无疑将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5 改造过程中将尊重居民们的意愿,采用多种方式逐步改造。 来源:东南早报 |
- 2014-01-05西街如何引进新兴文化产业 没有业态将是一种伤害
- 2014-01-05市民建言献策复兴西街 16岁女生发来近十条建议
- 2014-01-05“西街复兴”走进两会:重现老字号 发展民宿集中区
- 2014-01-04网贴催热古城区思考 如何复兴西街邀您建言献策
- 2013-12-24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 尽快启动西街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