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文旅 > 正文

刺桐风起 与镜头一同触摸“海丝”烙印

2020-12-21 08:33:35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光明之城》英文版译者 全球范围内首次接受采访

令人惊喜的是,纪录片第二集《多元的盛宴》中,《光明之城》英文版译者大卫·塞尔本,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在镜头前讲述这本传奇之书面世的故事。

2000年3月,《光明之城》中文版出版,这部奇书就此走进中国公众的视野。2017年,纪录片工作者纵红雨接到《重返刺桐城》拍摄任务,这本《光明之城》激发起他和团队成员极大兴趣,他们很想联系上书的编译者——英国作家大卫·塞尔本。“大卫·塞尔本其实是个隐者,已90岁了。他是个作家,在意大利的山村中偶然发现了这本藏书并把它翻译出来。但因为有保密协议,他不能说出原稿在哪,他也曾拒绝过很多媒体的采访。”

后来,得知《光明之城》中文版译序者之一、泉州海交馆原馆长王连茂有一个多年前记下的电子信箱地址,但王连茂久未与大卫·塞尔本联络,不知道邮箱是否还有效。“我们写了一封长信发过去,没有抱太大希望。大概一周后,突然收到回信,我们都特别激动。”总导演纵红雨说,虽然没能找到这本书的原件,但能找到看过这本书的译作者,把他的影像留下来,也是这部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

各界声音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著作中写到:“即便今天,也几乎没有哪个港口能像大约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样真正具有世界性。”纪录片结合刺桐港的发展历史,扣紧泉州向海而生,以陶瓷、丝绸等商品为媒介,与世界200多个国家搭起友谊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刺桐城的世界性,这个精神内核一直传承至今。(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副主任黄明珍)

作为纪录片《重返刺桐城》的参与者,我是抱着“追剧”的心态看完这部作品的,感受到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重返”不仅是对刺桐梦华录的回味,也是用全球史的观念和多元融合的文化视角,全新地诠释刺桐城繁华背后的“文化密码”。(石狮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国宏)

《重返刺桐城》这部纪录片视野开阔,以全球视角观照中国海洋文明,将古刺桐港置于更广阔的时空,很好地展现了泉州宋元时期的国际性。同时,片子通过影像语言,对艰涩的史学知识和学界研究进行了形象化的转译,让大家更易于接受。这能触发更多人对泉州的兴趣,对拓展城市影响力颇有益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

纪录片以一种最科学、翔实的记录,把泉州的文物史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可以证明,当时泉州就是最重要的海上贸易的港口。建议让纪录片走进校园,传播泉州文化,让年轻一代更有文化自信。(泉州市文管所原主任、文博研究员黄真真)

(记者 张素萍 许小程 文/截图)

1  2  3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