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海峡对岸西进,在同根同源的祖地开启逐梦之旅;她从西域边疆东来,在山海交响中挥洒热血青春。泉州,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是她们共同的第二故乡。 疫情来袭,台湾女生与新疆姑娘逆风前行,在守望相助间共同守护她们心中的“吾乡”,演绎着关于闽台一家亲与民族大团结的生动故事。 “我也有责任守好这个‘家’” 4月4日凌晨3点半,陈汎汝又一次“自然醒”。两个小时前,她才刚刚结束一天的核酸采集工作,回到家中睡下。前一天,泉州启动新一轮区域核酸检测。陈汎汝和同事们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后海村,完成了4600名村民核酸采集任务。 连续奋战在核酸采集一线半个多月,她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每天凌晨3点半醒来,4点半集中出发,前往各个村镇采集点,回家时往往已经是午夜。即便第二天没有采集任务,她也会准点醒来。 尽管身心疲惫,但这个在泉州工作多年的台青,身上有一种使命感:“我也有责任守好这个‘家’。” 陈汎汝是台北人,但她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根在泉州。小时候,爷爷与父亲经常对她说:“你如果不好好说闽南话,就送你回马巷特训。”家人口中的马巷,正是如今的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历史上曾归泉州府管辖。多年后,陈汎汝坐车经过马巷时,把路牌拍下来发给父亲,父亲再三强调:“这里就是你的家哦!” 祖地情结,让陈汎汝选择来到泉州这片创业热土。 2017年,在台湾有着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的陈汎汝,来到泉州台商投资区参与筹建泉州颐和医院。这家医院是闽台医疗合作的“大手笔”,是福建投资规模最大的台资医院,2016年开工建设,去年年底投入试运营。 初到泉州,陈汎汝没有一点陌生感:“一水之隔,语言相通,饮食习惯相近,连传统建筑风貌和民俗风情都相似,这让我感到像回家了一样。”去年,她在台商投资区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居,打算扎根于此,还鼓励台湾的学生、同行参加当地举办的两岸医护人员技能竞赛,希望吸引更多台湾人才来泉州。 自己的家,需要自己守护。 “在泉州工作生活的台胞,一直以来都受到政策照顾。我们理应饮水思源,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去年夏天,陈汎汝便主动报名,前往晋江市参与核酸采集工作。今年3月16日,她再次报名支援抗疫一线。 核酸采集异常辛苦,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中间好不容易能够休息半小时,还要帮助同事整理医疗废弃物,补充酒精、消毒液等用品,真正能休息的时间不过十来分钟。但陈汎汝并不叫苦:“我们医院的台籍同事林彦伶,突发鼻炎、支气管炎,依然选择坚守岗位。” 父亲的鼓励,更为陈汎汝带来了动力:“两岸一家亲,本来就是一家人,能够为乡亲们做一些事情,也是在提升自己。” “我们一起努力打拼” 半个多月来,新疆姑娘迪丽胡玛尔·木太力甫和陈汎汝保持了几乎一样的生物钟。4月2日,她在志愿服务中度过忙碌的一天,当天她和同事们共采集核酸样本4206份。 被不少泉州同事朋友亲切地称为“小迪”的迪丽胡玛尔·木太力甫,2019年毕业于新疆一所大学的药学专业,随后在当地县医院工作了两年左右。2021年11月,经人介绍,她应聘至泉州颐和医院,成为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客服专员。 “这是我第一次来福建。”小迪坦言,“第一次离开家乡那么远,刚来的时候饱受思念之苦。还好这里的人都很照顾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泉州气候好,人也很热情。食堂工作人员知道小迪是维吾尔族人,还为她量身定做餐食。慢慢地,她在泉州有了朋友,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 3月中旬,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小迪向医院领导表达了要助力疫情防控的意愿,随即参加相关培训。“守护人民健康是医护人员的职责,面对困难,专业的人就应该挺身而出。”她说。 经过培训后,小迪成为核酸检测采集工作人员。核酸采样虽然很辛苦,但小迪说:“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家人也非常支持我,他们一边嘱咐我做好防护,一边说为我感到骄傲。”这次疫情期间,各族群众同舟共济、互帮互爱的故事,也让她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战胜疫情,一切恢复正常后,我们将一起在这座城市努力打拼,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林清智 潘抒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