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永春知县江公望在《多暇亭记》中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泉州海外贸易的盛况:“海船通他国,风顺,便食息行数百里,珍珠、玳瑁、犀象、齿角、丹砂、水银、沉檀等香,稀奇难得之宝,其至如委。巨商大贾,摩肩接足,相刃于道。”宋元泉州陆地社交变成海上社交,贸易朋友圈愈扩愈广,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大量的舶来品进入流通市场,市场的刺激以及需求,又极大促进人们漂洋过海经商贸易,循环增进。 市舶的丰厚收入已成赵家皇朝的“天子财库”。据悉,北宋中期财库收入约在五、六十万贯上下,至南宋末已达到一百五十万贯以上,占朝廷收入的百分之六。“舶货充羡”,中外商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外贸税收从年均14万缗激增至百万缗,为建造众多的虹梁跨水、达古通今大石梁桥提供了可能。也因此,“造桥运动”热潮应运而生。据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历代造桥总数为260座,宋元时期在泉州港周围地区共建造了石湖、后渚、法石等十几个码头以及洛阳桥、安平桥、盘光桥、玉澜桥等139多座石桥。 千年流水易逝,涛声渺渺里桥梁跨越空间,见证时间,与古城拓展血脉相连骨肉相依。一座座交织在水系中的宋元泉州,大江横贯,河网稠密,让古桥成为刺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道道霓虹横跨东西南北,从古朴玲珑形制丰富的小桥到宏伟壮观屡克天险的大桥,构建了四道八达、货通天下的繁荣盛景。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东南季风一年两次的顺风相送,使得“蕃商”们具有海上贸易的先天优势,空前畅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也让独享殊荣的刺桐港进入了最繁盛的时期,形成了为后人所称道的“天下之货仓”。古港发端于南朝、兴于唐、繁荣于宋元,我们借助历代文人和西方旅行家在著述、游记中对当年的盛况的描述,可以窥见古港的富贵与奢华,譬如“有蕃舶之饶,货物堆积如山”的繁华港口,进出口商品种类达330多种。摩洛哥来的伊本•白图泰点赞他所热爱美丽的街巷;远航的汪大渊却总是念念不忘刺桐城里的故土人情。这里遗迹处处令人神往,这里以丝、瓷、茶为大宗……海外蕃客随丝路贸易而来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在古城、在城南聚宝街润物细无声地表达着。城南商圈凝聚一城繁华之精粹,见证宋元泉州之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