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福建日报看泉州 > 正文

东南有海浩无穷

2024-02-16 11:00:11 郭斌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施远圻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泉州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保存也最为完整,将泉州众多文物胜迹和古街民居贯穿起来。新华社

2023年8月16日,福建省首届开海文化季启动。图为渔船从漳州东山大澳渔港码头出发驶向深蓝。(资料照片)

2023年4月27日,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在泉州拉开帷幕。(资料照片)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晚唐诗人薛能的诗句,描绘了当年刺桐港的繁荣景象;南宋末年,泉州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与5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交贸易关系,“闽海云霞绕刺桐”……

千年古城,文脉悠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深厚海洋文化底蕴的泉州,提供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范式,带来了百业俱兴、儒商并重、诸教共存的繁荣景象,绘就了古刺桐城“市井十洲人”的社会盛景,开辟了“梯航万国”的海洋文明之路。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28日,在中央网信办与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的共同指导下,“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上主题活动在泉州启动。以“向海泉州”作答“何以中国”,通过全方位深度展示泉州的辉煌灿烂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在讲好泉州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

向海而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队员在九日山留下一方英文石刻:“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的。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如今,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随处可见,传统生活方式仍在南音、木偶戏和闽南语里绵延流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宗教共存的局面至今有迹可循。

向海而兴,一代代泉州人接续努力、持续发展,成就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的千年海洋文化发展史,闪耀着自下而上、上下同欲的不懈拼搏的海洋精神光辉。

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个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会,是阿拉伯、波斯商人在远东最大的商业枢纽和聚居地,他们在这里自由地经商、信教和生活。他们有的与当地汉人通婚,建立家庭,繁衍后代;有的从事海外贸易,成为富甲巨商;有的当上朝廷高官,成为一方权贵。

跟随泉州对外开放的脚步,随之而来的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和海洋文化的长期浸润,闽南文化逐渐形成“敢为天下先”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

得益于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之初,泉州人就秉承着爱拼敢赢的城市性格,联通中外,盘活有无,以海为路,借助全球资源,拼出一个“民办经济特区”,诞生了“晋江经验”,大步迈向“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

如今,海洋文化孕育出泉商文化,在这里涌现出恒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利郎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海洋文化是泉州跨越千年的文化烙印,泉州的诸多荣誉亦与海洋休戚相关。纵观“世遗之城”,世遗点贯穿着码头、航标、桥梁、海神庙等海洋文化遗产;解读“奋斗之城”,泉州人“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萌芽、成长、成熟;探寻“国潮之城”,火爆出圈的“簪花围”、蚵壳厝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与贸易的繁华盛景;走进“烟火之城”,“宋元海丝宴”彰显了山海交融、中西合璧的宋元闽人的风雅食趣。

2023年7月,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厝新声”试点活动在泉州启动,泉州进一步打开海阔天空的国际视野,文旅跨界融合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

向海图强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福建倚山傍海,自古就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区域。历经数千年的演进、整合与重构,闽人逐步融合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并在穿洋越海与沿途区域人民密切交流中,生成福建深层的海洋文化意识,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向海发展的嘱托,聚焦“弘扬海洋文化、传承海洋精神、赋能海洋经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

——创排提升海洋文化题材艺术精品。组织有关文艺院团创排海洋文化主题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推出反映福建海洋文化的纪录片;开拍或筹拍一批海洋文化影视作品。

——举办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主题活动。成功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首届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福建省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持续举办特色海洋文化节庆,让更多人了解海洋、向往海洋、走进海洋。

——优化滨海发展格局。启动建设1号滨海风景道(G228公路)休闲带,融合沿海六市一区的文旅资源优势,串联“国家公园+世界遗产+海岸海岛”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从北到南、从东向西、由海到山的省域自驾大环线,促进整个滨海区域的全域旅游纵深联动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福建全省共筛选了海洋文旅产业项目44项,总投资430多亿元;启动《福建省海岛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对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开展重点普查,筛选一批适合近期开发的高品位滨海旅游资源,加大海岛旅游相关活动和产品的宣传力度。

从宋元时期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到近代福州、厦门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通商口岸,再到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福建海洋文化从区域走向全球。

向海而歌、向海而兴的实践正在福建沿海全面展开。

作为我国重要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海丝”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福州通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等活动,为海丝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搭建了对外展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旅游区域合作平台。2022年,福州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3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超3%,在全国同类沿海城市中排第3位。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带给厦门数不清的和海有关的“第一”: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桥梁——演武大桥……2022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43.47万标箱,领跑东南沿海港口群。

在漳州,九龙江穿境而过入月港,淡咸相接的月溪水沿月港南港顺流往东,通江达海。2021年,漳州龙海、长泰撤县(市)改区,深度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现了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的转变。

莆田市博物馆内,馆藏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设色星图》。作为明朝航海行船的“北斗”系统,这件创作于明朝的星图印证着镌刻海洋基因的妈祖文化,以莆田为中心,随着商贸、航运、移民、交往等,走向世界。

宁德依山面海,大陆海岸线长1046公里,占我省海岸线三分之一。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宁德市加快推进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科学指引全市滨海旅游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开发。全市现有以滨海旅游为主题的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小镇、旅游村30多个。

在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散布着数以万计的大小岛屿,这些相隔万里的岛上生活着不同的族群,他们有着相似的外貌和相近的语言。语言学家把这些相近语言统称为南岛语系,把说南岛语系的族群称为南岛语族。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先民的起源指向了我国东南沿海。通过对平潭南垄村壳丘头遗址群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专家们推断,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潮起潮落,海洋以脚步不息的自我更新,成其浩瀚;守正创新,福建以连绵不断的精神传承,推动开放。

人生海海,敢拼会赢。福建的优势在海、潜力在海。悠远绵长的福建海洋文化,既流淌着闽人与海洋相拥逐梦的故事,更包含着无限的惊奇与可能。(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