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是晋江,也是泉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征途中永不停歇的脚步。不说连续十次的审批制度改革,一大批审批事权下放到县,甚至到镇;就说连续六年的“情系外来工·畅通返乡路”活动,从最初的包火车,逐步延伸到包飞机、包专列和包车,将万千来泉务工人员与春运的拥堵隔离,平安送上返乡路,浓浓关怀就渗入了大半个中国。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和城乡要实现协调发展,绝不能忽视了保障民生。“晋江经验”里就深深镌刻着泉州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惠民”字眼。
在这方面,晋江人不乏先行先试的大手笔。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约30万被征地农民,晋江在全省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看病难、看病贵”,晋江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全省率先补偿特殊门诊、率先实行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服务、率先对市内定点医疗机构采用定期考核拨付。龙湖镇低保户老刘花20元加入新农合,每月6000多元的医药费绝大多数都能从特殊门诊结报补偿。“三不承诺”以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十五项待遇”,让“新晋江人”与本地居民享受了待遇,甚至更多优先和优惠。10多万“新晋江人”子女免费入学成佳话,整个泉州20多万来泉务工人员的子女还享受着“免费午餐”。
“我们支持拆迁,因为拆迁对穷人有好处!”在晋江梅岭组团,百姓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征迁奇迹背后的奥秘。作为晋江有史以来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涉及2万多人口,但征迁只用了58天,并实现了群众“零上访”。实现这一奇迹的秘诀仍是“惠民”二字:八成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老人可获生活费补助,经济和居住双困难户能够买到人均2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这个经过100多场会议讨论、20多次修改完善的补偿方案,成功探索出一条“和谐拆迁”、“高效拆迁”的新途径。
放眼泉州,各级党委、政府无不把改善住房作为民生保障的要件。东海组团东宝花苑、江南花园城二期、洛江区限价房、石狮经济适用房二期、南安江北经济适用房,一批批经适房、保障房以拔地而起的速度,诠释泉州住房保障的到位,短短五年,泉州建设(收购)保障性住房已达22580套。其中关键所在,正是在项目建设中紧盯群众冷暖,在统筹考虑各方利益平衡时,把群众利益放在更重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