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花开才是春。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发力,带来了现代化的加速,让更多人步入了宽裕型小康。“富民”,提升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指数,才是泉州城乡人民共同的追求。
“共同富裕”的课题也许太大,但以此为方向的一点一滴努力都弥足珍贵。
富民的情结,植根于泉州政企。2005年,利郎公司提出了“让员工都富起来”的管理思想与号召,公司里很多人在一年时间内成为百万富翁。今年,陈埭签下首份工资集体协议,更是惠及30万企业职工。慈善,是广大企业家先富带动后富的又一直接实践,更是“富民”理念的又一个提升。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晋江率先成立慈善总会,支出善款4亿多元,给许多危难之中的人们送去了阳光。根据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目前国内富豪的捐赠额比例不足15%,而在泉州,2/3的善款来自本土民营企业家。这些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引领着市民的精神追求和社会风尚,成为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缩小城乡差距,是泉州各级党委、政府锲而不舍的追求。改革开放之初,晋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成,如今已超万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1,接近中等收入国家1.5∶1的水平。可以说,今天的泉州,很多地方城市与农村的界线正在消失。在更大范围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行动风起云涌,随着面积达98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海湾型城市的规划建设,省、市级试点小城镇的建设,更多学校、医院、城市综合体在新区酝酿“优生”,城市拉开框架,更多市民提高生活品质、共享城市生活的精彩。
新的一年,泉州“城市建设管理年”的大幕开启,“大规模城市建设、大范围城市更新、大力度城市环境整治”的号角已经吹响,伴随317个项目的落地,以承载和创新“晋江经验”为契机,泉州人的幸福生活正越写越精彩。 □本报记者 黄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