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区首条绿道着手建设 倡导市民“慢生活”
江滨北路实现人车分流,市民悠闲地走在木栈道上。
桃花山绿道近期施工
所谓“绿道”就是指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景点与居民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一般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休息站、旅游商店等游憩配套设施以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当市民骑自行车或步行在绿道上时,可以在观景平台驻足,欣赏沿途风光,也可以停靠驿站进行休息、游玩、购物、餐饮、住宿”,泉州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绿道属于高等级的城市慢行系统”。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朝阳提出,泉州“绿道”建设体现的是浓郁泉州特色和市民出行习惯,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山水相连,发挥山、河、海优势,规划“慢行交通”系统。中心市区自行车和步行道慢线环网项目即属于此类,其一期工程为桃花山入口公园—桃花山—东海至城东通道观景平台—东海沿海大通道—东海滨海公园,以骑行和步行为主,全长9公里;二期工程为东海滨海公园—山海轴线—市民广场—观音山公园—桃花山—桃花山入口公园,全长约9.3公里。
记者从泉州市市政工程处了解到,桃花山慢行道近期将进场施工,在建的滨海慢行道争取早日完工。
二是整合丰富的历史资源、街区资源,规划清源山门—博物馆—西湖公园的古城文化“慢行系统”,满足市民和游客骑行和步行的需求。该工程已经在规划之中,年内将动工。
“慢行交通”建设,泉州比较“快”
“慢行交通”在国外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而国内,则是2008年后才开始重视“慢行交通”。2009年,泉州市就开始注重慢行系统建设,首条绿道——清源山步游道开始建设,这在国内算是比较早,建设步伐很快。广州、杭州、厦门等城市也都致力推进“慢行交通”建设。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年泉州市城市慢行交通建设进展迅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品位提升的标志。前几年,中心市区机动车数量猛增,市区交通拥堵严重,保障道路畅通就成了首要任务。这几年以来随着城市人口向新区转移、快速通行系统的相继投入使用,交通拥堵的现状得到缓解,也为建设“慢行系统”提供了空间。
他表示,泉州市“慢行系统”的总体规划是“一年见成效,两年基本完成,三年提升完善”,力争三年内建设一个完善的慢行系统。
快慢“混搭”,一举多得
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好处是多方面的。
能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发展城市慢行系统,能收到“快”与“慢”相得益彰之良效。
能缓解交通压力。发展城市慢行系统,能鼓励大家步行、骑车,从而使机动车道的交通压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缓解。
能促进节能减排。城市慢行系统,使更多的人采用非机动交通工具,有助于实现“低碳交通”,节能减排。
张朝阳认为,打造慢行交通系统,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宜居的生态城市、低碳城市。
- 2011-09-01东海立交桥新增慢行系统 拟建两天桥一通道
- 2010-12-07变道车速过快客车撞上护栏 变道行驶时应减速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