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井们你们安好否? 湮没街巷中生死未卜
夫子泉:井上用铁圈锁住
泉州府文庙的夫子泉大名鼎鼎。南宋隆兴初年,该井清泉涌出,甘香特异。知州事王十朋曾题词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宫星,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论,混混源自夫子”。据明·万历《泉州府志》描述,这夫子泉是宋代一位教授黄启宗派人挖掘出的,“视役夫薙芜,得清泉于咸卤之地,味特甘香,环甃以石,揭名其旁,后筑塞为露台”。
考古学者刘志成先生称,夫子泉石碑原在棂星门东墙园外,底下还有一个石盘。泉州府文庙原来东西各有一座朝门,东边为“礼门”,西边为“义路”。而棂星门就是府文庙的第一道门了,过去,凡考中秀才者必须先入泮宫,进大成殿拜谒孔子。夫子泉在棂星门边上,考生要进京赶考前,都会特意来饮一瓢夫子泉水。据住在府文庙附近的老人讲,夫子泉的井水很浅,数米可汲,附近居民以前常来这里打水。
可是,等我们到了府文庙,转悠了半天也找不到写有“夫子泉”的井碑。最后,在正在重修的明伦堂殿前走廊上,我们发现一块被工匠们用来放置杂物的大石头有些不同。刘志成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扫开石上的杂物一看,这石头可不就是夫子泉碑!可惜石碑上留下了不少油渍。
石碑找到了,可井在哪呢?我们回到府文庙广场,在以前棂星门的位置(现在的广场舞台)东侧找到了这口拥有800多年历史的老井。井为四角形,井口呈黑褐色,井上已用一个带横杆的铁圈锁住。
市舶司火喾:一分为二井口小
北宋时,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大致方位在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市舶司是古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重要的政府机构,宋时,泉州远洋商船的货物往来,可通过小船,沿晋江、破腹沟、水关、濠沟直达市舶司报关。在市舶司内,当时有许多火喾。它们其实就是火灾发生时,可以用来进行取水灭火的水井。如今,在马坂巷内,还有一口这样的火喾,它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我们从马坂巷找过去,透过一些人家小院开着的门缝寻找这口井。终于,在马坂巷5号屋子,有人说火喾就在他租的房子里。我们小心翼翼地通过一条十分幽暗的走道,拐了两个弯后,在一个较小的天井下,发现了火喾的“半边身”。这个火喾贴在一堵墙上,被从中间隔成了两半,井口也变得相当狭小。领我们进来的人特地拿来一个小水桶想放进去,没能成功。他遗憾地说,这井水以前应该很清澈,不过,后来房子用墙隔开后,就没人再来这取过水了。
在这间屋里,我们看到许多几百年前的石构件,应该都是市舶司遗址留下的,古意盎然。
七星井:原呈北斗七星状
“东街元妙观内以前也有7个排列成北斗七星状的井!”接到这条线索后,我们兴奋不已,马不停蹄赶往元妙观。接待我们的杨女士表示,古时候元妙观内确实有“七星井”,但存留至今的仅有四口,其中一口常年都有居民在使用,保存非常好。翻阅清·道光《晋江县志》,我们发现,这“七星井”原来就是有名的“炼丹井”,是唐朝著名的道士吴崇岳开掘的——“炼丹井,在元妙观内,仙人吴崇岳遗迹”。
吴崇岳是惠安人,史载称他进入龙兴观(元妙观在唐代的旧称)后,“收精炼气,休粮轻身”,轻功高绝,在当时是个颇有影响力的道长。唐代名人周渭曾为他写过一篇《赠道士吴崇岳》:“楮为冠子布为裳,吞得丹霞寿最长。混俗性灵常乐道,出尘风格早休粮。枕中经妙谁传与,肘后方新自写将。百尺松梢几飞步,鹤栖板上礼虚皇。”
炼丹井是吴崇岳根据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这北斗七星的方位所凿的,共有7个。我们在元妙观如今还能看到四口井,分别在灵官宫门口、凌霄殿东侧、三清殿前和元妙观西南侧墙外。灵官宫门口的这口井是双层井口,下层一个大石圈,上面再套一石圈,井圈呈碧绿色,表面十分光滑。附近居民常在此打水,井水清甜可口,深受大家喜爱。凌霄殿东侧的井是个四角井,而西南墙外那口是圆形井,三清殿前的则是八角井。
刘志成先生表示,如能将七星井(炼丹井)的全部7口井方位确定下来,将会对研究泉州道观历史大有禆益。
- 2012-03-19石狮六胜塔下又现一口古井 或因年代久远被掩盖
- 2012-02-25南安周厝古井飘燃油味 原因不明200人用水困难
- 2011-10-27安海宋代古井发掘结束 并无刻有"石井留香"石条
- 2011-10-26文物专家称安海古井宋代已开始使用 至少8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