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井们你们安好否? 湮没街巷中生死未卜
涅槃井:不多见的风水井
外地朋友常打趣说,“在历史名城泉州,即使在街上,一不小心都可能踩到文物,所以走路要格外留神”。当我们找到东街上的涅槃井后,心里不禁犯嘀咕,“真别说,还真是上街就能踩到文物……”
涅槃井修建于唐代,据《晋江县志》记载,这井是唐代僧人黄涅槃修造于仁风门外。当时,这僧人“以卯位忌风,筑此镇之”。也就是说,涅槃井实际上是口风水井,造它主要是用来改变风水格局。这种井现在在市区,已很罕见了。
涅槃井如今就坐落在繁华的东街上,史书上称这是一个四眼的井,可惜我们现在只能找到三只眼,而且其中一只塞了垃圾。保存较好的两眼井都是圆形的。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不过谁都没有注意这里会有唐代的古井。
清白源井:见证织染业历史
清白源井(清玉泉井)位于门楼巷内,离承天寺仅有百来米之遥。这口井看起来貌不惊人,实际却是泉州织染业达到历史巅峰时的见证。
从北宋起,泉州所产的“刺桐缎”,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扬名于海内外。“刺桐缎”亦称“泉缎”,盛产于泉州腹地,以质地精良,花色丰富,耐久耐磨见称。
明初,朝廷以行政命令推动民间发展织造业。《泉州府志》载:“洪武(1368—1398年)初,令民有不种桑、麻、木棉者,罚之布帛。后又令民于官旷地种桑,每亩四十株。”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泉州织染局移建于府治后东畔,“内有清玉泉井,染色天下最”,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泉州织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而这中间,清玉泉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代黄仲昭曾经称,清玉泉井“其水用以染练,胜于他井”。万历卅六年(1608年),立“清白源”题刻。“清玉泉”正式更名为“清白源”。
在明染局的遗址前,我们看到了这个传说中的清白源井。古井几乎完好无损,在井上还有一个石墩盖子。井后不远处,有一堵用红砖和碎石拼成的墙,墙上阴刻着“清白源”三字。现在染局已经无处寻觅,所幸还有清白源井的存在,仍能告诉世人,泉州织染业曾经拥有如此辉煌的过去。
状元井:巷隅之中享安宁
曾从龙状元井安居在一处非常宁静的小巷内——曾井巷,这巷因井得名,而井又因人而名,也算是颇为有趣的事情。曾从龙字君赐,泉州人,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据传,曾从龙就出生于巷内井边,后中庆元五年(1199年)得中状元,官至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卒谥少师。人们就把此井称作“状元井”。
我们在曾井巷内看到,状元井尚存,三面入墙,恰似墙上的一个凹形。井盖为八角形,由花岗石砌成。井有双眼,孔径0.23米,但井眼已淤塞不能再用。井后墙壁上嵌着一方石刻阴文,上面用楷体写着“状元井”三字,碑文旁还有些嫩草顽强生出墙面,倒是平添了绿意与生机。井的西侧有市文管会1984年立的“曾从龙状元井”碑,北面则立着该井成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记。
曾井巷弯弯曲曲,纵入很深,这也使得状元井能远离喧嚣,静静地享受一份难得的幽静与安宁。
寻找的脚步不能停
我们找到的古井还有很多,譬如井亭巷内的玉泉井、旧馆驿的双孔井、影剧院的明代古井、泉州少林寺的三孔井、下石井村的石井等等,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的可能更多,它们还湮没在密如蛛网的街巷之中,生死未卜。我们寻找古井的脚步,看来还不能停。
哦,对了,本文刚开始我问朋友那句话时,他是有反应的。当时他的回答是,寒冰一般的沉默。
- 2012-03-19石狮六胜塔下又现一口古井 或因年代久远被掩盖
- 2012-02-25南安周厝古井飘燃油味 原因不明200人用水困难
- 2011-10-27安海宋代古井发掘结束 并无刻有"石井留香"石条
- 2011-10-26文物专家称安海古井宋代已开始使用 至少8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