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船来船往“海丝”路 世界海上交通史奇迹
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泉州开元寺的东西两塔无声屹立,见证那船来船往的岁月。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18日讯(记者 蔡飞跃/文 汪小山/摄)寻味“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必读的篇章。
(一)
泉州地处福建南部沿海,早在先秦时古越族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火纷飞,“衣冠南渡”的晋民扎根在这块土地,带来先进的文明。泉州在唐代能成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不仅仅是海岸线长,天然良港资源优越,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长期互动、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泉州文化,这种多元文化赋予泉州人吃苦耐劳、敢拼会赢的个性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创造出了一段世界海上交通史的奇迹。
对于泉州先民,海是永远的朋友。
在唐代,泉州的商船东至日本、琉球、三佛齐(今印尼巨港),更远抵达西亚、南亚、东非、北非诸国。内港常常帆樯如云,一批批丝绸、茶叶、瓷器亟待出港,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忙于卸舱。从泉州起航的商船,驶往波澜壮阔的蓝色海湾,带去的中华文明让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一片惊羡。谈起泉州唐代的航海史,林銮是一位不能不说的人物,他创建于唐开元(713—741年)年间的石湖码头,自开埠至14世纪,一直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码头,1000多年过去,码头还基本保留。正是许多像林銮这样的航海家勇立潮头,泉州的远洋商贸才能保持600多年的昌盛。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经济效益巨大,而且扬振国威吸引海外国家注目。唐武德年间,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四位高徒听从师言作为求知者和友好使者来到中土大唐,其中两位门徒“三贤”“四贤”立足泉州传教,卒后葬于城区东部的灵山,人异其灵坟地被尊称为圣墓。墓厝四廊九间十柱,柱状如梭,这种梭形柱是唐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两具盛殓三贤、四贤的石棺静卧墓厝正中。墓廊中立有郑和行香碑,系地方官蒲和日为纪念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专程前来拜谒而立。墓侧山坡下是宋元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的公墓,一具具石棺,刻有云月图案和古兰经文,诠释外族结缘泉州历史的久远。
- 2011-12-14泉州等七城联合为"海丝"申遗 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 2011-09-05布局全球进军境外 兼容并蓄实现国际化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