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船来船往“海丝”路 世界海上交通史奇迹
万寿塔
(三)
船来船往,泉州繁荣了经济,也繁荣了宗教。唐代留给泉州的宗教印记除了圣墓,还有城区西街始建于公元686年的开元寺,大雄宝殿的飞天乐伎斗拱,以古基督教天使安琪儿为模特。寺内一株1300多年的古桑树,见证过泉州桑蚕丝织业的发达。泉州的宗教发展宋元进入巅峰期,诸如形制仿叙利亚大马士革礼拜堂的清净寺,还有摩尼教寺草庵、东西塔、老君岩、府文庙、天后宫,都创建于这两个朝代,有的建筑甚至由印度僧人参与督造。正是这些全国无几的宗教建筑,为泉州赢得“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泉州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各种宗教平等相处,相映生辉,有的寺庙儒、释、道三教合一,有的道观由和尚主持,无不体现着这座城市宽厚的品格和兼容的气概。鲤城区天后路德济门遗址,出土的13世纪至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石刻,彰显中外交流的光辉,引人怀想海上丝绸之路的点点滴滴。
大海变化莫测,“海丝”航线凶险丛生,行船人渴望神祇保佑平安往返,妈祖娘娘便成为宋代以来最为著名的航海保护神,供奉她的天后宫与清净寺只隔一箭之遥,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首建,它是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天后的宫庙。传闻屡显威灵出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于是妈祖信仰从泉州向国内港口城市和东南亚各国辐射,仅在台湾,妈祖庙达500余座,它们遥相呼应,缀成灿烂的图景。随着绵绵不断的海上商贸往来,泉州先民义无反顾出洋打拼,他们既是中华文明的宣传者,又是福建精神的探索者,不少人在异国他乡成家立业,繁衍终老。如今,不仅有750多万泉州传人旅居120多个国家与地区,还有根在泉州的70多万港澳同胞和900多万台湾同胞,泉州故有“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誉。
明清两朝,“海上丝绸之路”风光不再,原因是,明代“天朝大国”之君朱元璋让“市舶”附属于“贡舶”,屡屡颁布“片木不得下海”、“寸货不得入番”等限制私商下海的禁令。明成化十年(公元1475年)朝廷令市舶司迁至福州,泉州港终于被冷落并沉寂。明亡清立,清初的皇帝出于政治考量实施海禁,清政府于公元1661年颁布“迁海”令,数千里海岸线上,五十里内不许住人有船,强势划定一条“沿海无人带”。统一台湾后,康熙帝才下令解除海禁,泉州港虽展现些许生机,但已是元气大伤。
我是在孟秋的某日又一次去看文兴码头的,风从海上循着晋江呼呼吹来,吹过古渡口那些冰凉的条石。我突然感到,那些年代迢远的对外交往史和我们原来是如此接近。
- 2011-12-14泉州等七城联合为"海丝"申遗 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 2011-09-05布局全球进军境外 兼容并蓄实现国际化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