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二手房交易应查清房源情况 交接钱款需谨慎

qz.fjsen.com 2012-10-12 10:02  潇璇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购买被抵押房产 支付首付时要谨慎

规避方法:垫资还款时,将款项经由银行直接转账至卖方的还款账户,并保留还款凭证

买过二手房的购房者都知道,和一手房三成首付不同,二手房交易由于存在成交价与评估价的问题,因此首期款往往更高,甚至为总房款的一半左右。首付高,风险随之加大。但如果购买的房产已被房东抵押给银行,买方支付的首期款需用于帮助房东还清贷款后再进行交易,那么存在的风险就更大了。

中介机构人士表示,购买被抵押房产的现象,在二手房交易中并不少见,其中多由购房者垫资解押房产。按照交易流程,购房者将首期款先交给房东,由房东还清银行的欠款并拿到证件,而后到房管部门办理过户。一般情况下,房产要提前还款并解押,需要提前一个月和银行申请,而正常解押还需要一个月时间,即两个月左右才能办理过户手续。

“从解押到过户,这段时间的风险无法预估。”易嘉房产、东禾21不动产相关资深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购买被抵押房产的风险常有两种,一是卖家反悔不卖,二是在买家已垫资解押房产,但还没有办理过户的这段时间中,房东出现了债权债务纠纷,使得产权无法过户。其中,第二种情况,由于不可控、无处查等因素,往往等到事情发生后,购房者陷入被动。

对此,福建闽荣律师事务所律师许良妹表示,根据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相关规定,对于房主转让被抵押房产的情况,如果未征得贷款银行的同意,房主是不得出卖房屋的。但是,如果购房者提前支付房款向银行清偿债务,解除被抵押房产,那么买卖行为就发生效力。

许律师说,购买已经被抵押的房屋,为降低购房者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应当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购房者要向银行了解原房东的债权数额、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二是可以找中介或担保机构垫资还款,实现风险转移,不过这需要支付一定垫资费用。此外,尽量将注销抵押手续和产权过户手续一并办理,即在注销抵押后,能够立即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以避免产权处于不安全的状态。

如果买方自行垫资解押房产,那么在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而且付款时间应为卖方提前还款给银行的同一天。需要注意的是,买方别将房款转至卖方账户,再由卖方自行还款,而是将款项经由银行直接转账至卖方的还款账户,并保留还款凭证,尽量降低风险。

交易已完成 中介赚差价

规避方法:买卖双方面对面沟通,避免将相关权限全权委托中介机构

随着二手房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中介机构的不断规范,越来越多购房者选择通过中介机构买卖房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介行业素质参差不齐,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其中不乏赚差价行为。市区一女士就曾遭遇过这样的事情。

该女士说,今年上半年,她通过中介购买一套房,当时房东开价100万元,她便联系中介机构,让对方与房东进行交涉,表示自己出价95万元。随后,中介回复称,房东还价为98万元,该女士想想便同意了,交易随即顺利进行。

然而,事后她得知,当时房东同意95万元成交,并非98万元。而房东也称,当时见合同上所签的98万元成交价,他曾表示疑义,但中介机构解释说,扣除成交价95万元,另3万元是买方同意给中介机构的辛苦费。随后,该女士到相关部门投诉,但是由于中介机构不同意上述说法,协调迟迟无果。

对于这位女士的遭遇,福建闽荣律师事务所律师许良妹认为,《中国房地产经纪执业规则》、《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中,均明确中介机构不得有“对交易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房屋交易信息,低价收进高价卖(租)出房屋赚取差价”的行为。如果确实如这位女士所说,那么该中介机构的做法已经违反了上述规定,该女士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中介返还多收取的3万元差价并承担违约责任。

许律师建议,在二手房交易中,为避免被中介“吃差价”,应该做到几点:一是买卖双方面对面进行协商与谈判,尽量避免以公证书形式将相关权限授权给中介,减少中介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二是在房产达成交易意向时,应注意买卖双方的沟通,确保交易价格的真实性;三是买卖双方及中介签订三方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中介“吃差价”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