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都市生活 等通话到弹指间“冲浪”
社交从家里搬到室外
西式场合闪耀闽南元素
已过而立之年的小李供职于泉州一家文化企业,老家房子的天井是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以前我们一家人住在‘出砖入石’闽南古大厝,天井就是我们一家子的‘社交场所’。”小李回忆说,那个时候,每到晚上,整个家族几户人家、十多口人或坐在天井的石凳上,或自带小板凳出来,三三两两围坐在天井里,小孩嬉耍玩闹,老人摇着蒲扇说着生活琐事,十分热闹。特别是在夏天,天空繁星点点,身边蟋蟀鸣叫,微风拂来,劳累一天的疲乏就在大自然的抚摸下消散了。
在更远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田间地头、湖边树下是人们主要的休憩、交友的场所。随着经济发展,富起来的群众纷纷自己建房子,家家户户开始有了独立的“灶脚”(闽南语,指厨房),因其温暖、便捷的“家常”气息,成为左邻右舍走家串户的首选之地。
“灶脚”的社交故事,小陈最有话语权。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陈新家的餐桌就摆放在厨房门口,有时候正在吃饭时间,家里来客人了,就和大人一起站在“灶脚”或餐桌边聊天。小陈笑称,小小年纪就有小洁癖的他,童年的记忆中就烙下了大人们说话时口水飞溅、他护着碗里饭菜的景象。更多人的记忆是,在冬天,“灶脚”烧着柴火,自己坐在温暖如春的大灶旁做作业,听妈妈边干活边和来访的亲戚们说着事情……
家里的“灶脚”、餐厅、天井,村里的老戏台,附近的菜市场,既简单又朴实,这是泉州人改革开放前后社交休闲场所的共同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泉州的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和这个城市的腰包开始鼓起来,咖啡馆等西式生活场所开始出现。
在泉州从事咖啡行业十多年的嘉欣咖啡商行老板陈慰忠见证了泉州咖啡馆的发展历程。13年前,咖啡馆这个“舶来品”在泉州落地发芽,现在市区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已有70家左右。1999年,在外地闯荡过的泉州人杨伟雄受到上海、广州咖啡馆火爆的启发,在本地率先创办了与咖啡有关的餐饮机构——红石咖啡馆,“生意很火爆的,主要顾客是文艺青年。”红石咖啡馆老板娘蓝静说道。
快捷式咖啡馆,带来了西方社交文化中的“烧焦味”的风尚;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相继出现,则给泉州注入了跳跃的激情,一下子火了起来。
“都市的夜空已离不开酒吧。”时尚界人士认为,它在大家都熟视无睹的城市空间中布置出异质的空间,让人在夜晚与酒、灯光、异性、音乐和一种说不上来的氛围及气味一同沉醉。酒吧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城市人的生活。
年轻人的夜晚,言必称“咖啡馆、酒吧”,这一静一动的代表,呈现出世纪之交泉州城市的五彩缤纷。
- 2012-11-02购物从凭票到"一站式" 感受泉州40年商业变迁
- 2012-11-01泉州交通半世纪跃变 从步步靠走到海陆空出行
- 2012-10-31泉州百姓住房变迁记 从"忧其屋""有其屋"到"优其屋"
- 2012-10-30泉州家门口吃遍天下美食 "看侨光吃远芳"成记忆
- 2012-10-29从灰黑蓝到“我型我秀” 泉州百姓服装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