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百姓住房变迁记 从"忧其屋""有其屋"到"优其屋"
现在的人不但要有房住,还要住得好,讲究周围环境的优美和配套设施的齐全。 (贾福山 摄)
核心提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者忧其屋”,到上世纪80年代的“居者有其屋”,再到如今的“居者优其屋”,四五十年来,泉州人的居住条件从拥挤、简陋到宽敞、高档,房子越来越漂亮,住房结构越来越合理,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舒适。
□本报记者 王丽虹
告别狭窄陋室 享受宽敞住房
从筒子楼到单元楼,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蜗居在十几平方米的斗室,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甚至数百平方米的居室……泉州市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丰富的最好见证。
时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点:户型单一的筒子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重生产、轻消费”的经济观念中,“筒子楼”成为职工之家。上世纪70年代在泉州木材公司上班的陈女士说,“筒子楼”大多是由办公楼改建的,户型单一,只有一个卧室,仅十几平方米,挤着一家四五口人,甚至更多。床、桌子、凳子等主要家当占据一定空间后,剩下的面积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活动的中心,孩子写作业、玩耍,大人接待客人,显得很局促。那时的房子谈不上隔音,大点声说话,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听得见。没有电视、电脑,晚上吃完饭没事干,串门聊天拉家常成了人们最好的消遣。
相关新闻
- 2012-10-30泉州家门口吃遍天下美食 "看侨光吃远芳"成记忆
- 2012-10-29从灰黑蓝到“我型我秀” 泉州百姓服装变奏曲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