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百姓住房变迁记 从"忧其屋""有其屋"到"优其屋"
上世纪80年代初拥有一幢自建的石头房屋是件了不起的事。 (陈起拓 翻拍)
曾经:祖孙三代蜗居40平方米自建房
如今:拥有800平方米花园别墅
讲述人:陈先生
职业:私营业主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市区某服装厂工作的陈先生与父母、妻儿蜗居在中山南路40平方米的自建房内。他回忆说,那时自家的石头房,地板是水泥地没有铺砖,墙也是灰色的,屋里即使开了灯,依然感觉灰暗;那时没有液化气,做饭用的是砖砌的灶台,烧柴火和煤炭,由于没有抽油烟机,每次做饭屋里全是烟,很呛人。当时家里没有厕所,白天到公厕方便,晚上就用马桶,每天早上妻子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着马桶去公厕清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先生与妻子双双“下海”经商,并迅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愿以偿地从老屋搬入了二室一厅的套房。“当时搬进套房,心里想的是终于有了独立的卧房,不用再和儿子挤一个房间里。”陈先生说。2000年,他花了约150万元在市区购买了一栋四层别墅,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房子变大了,陈先生对房子的功能性、舒适性也有了更高要求,他将一楼设计成厨房和客厅,卧房、书房位于二楼和三楼,四楼则用于休闲健身,摆放了健身器材、台球桌和乒乓球桌等。
“以前房子太小,连套大点的桌椅都放不下,后来买了别墅,房子大了,家具都往大的买,比如电视,特地买了台53寸的背投彩电。”陈先生说。
相关新闻
- 2012-10-30泉州家门口吃遍天下美食 "看侨光吃远芳"成记忆
- 2012-10-29从灰黑蓝到“我型我秀” 泉州百姓服装变奏曲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