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百姓住房变迁记 从"忧其屋""有其屋"到"优其屋"
1995年的涂门街,道路两侧的民居杂乱无章。(詹秋冰 摄)
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
特点:讲究实用的单元楼
上世纪80年代,福利分房成为企事业单位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的主要方式。当时建的单元楼住宅,户型多为套间,有一间半、两间、两间半,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单元楼套房讲究实用,但缺少活动场所,客厅一般都很小。家住市区红梅新村的王女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爱人从单位分到了一套建筑面积40多平方米的福利房,两房一厅的格局。虽然客厅只有四五平方米,但当时能住有私人厨房和厕所的单元房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搬家时他们还特地放鞭炮庆祝。
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特点:配套齐全的商品房
据悉,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开发逐渐进入市场化阶段。1998年以后,住房消费贷款与公房上市等房改政策在泉州全面展开,1998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购买商品房办常住户口的有关通知》和《已购公房、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的通知》,这两项政策有效激活了商品住房交易市场。2000年以后,购买商品房成为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主要途径,住房格局逐渐从单一转为多功能,大面积的客厅可以招待客人、进行家庭娱乐,吃饭有了专门的餐厅,卫生间的设施更加人性化,房间布局合理。小区绿化、停车场地、休闲场所等也有了专门的空间。
去年搬进市区东海湾新居的刘女士说,其父母住的房子是早年单位的福利分房,房子的地段、楼层没得选。2009年,综合考虑了自己的上班地点、还贷能力后,挑选了现在这套房子,房子的户型、楼层、朝向都是按自己心意挑选的,选房的自主性比上世纪80年代时强多了。
相关新闻
- 2012-10-30泉州家门口吃遍天下美食 "看侨光吃远芳"成记忆
- 2012-10-29从灰黑蓝到“我型我秀” 泉州百姓服装变奏曲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