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都市生活 等通话到弹指间“冲浪”
金榜的骄傲:
裤兜里塞着“大哥大”
在电话还未普及时,“大哥大”横空出世。泉州侨乡商品街商户傅金榜回忆说,大家最早看到“大哥大”是在去香港旅游的时候,当时,一些大老板拿着“大哥大”让很多人羡慕不已。泉州人第一次持有“大哥大”是在1991年,号码以“9”开头,和普通电话位数相同。当时,泉州只放出50部机子。在无选号的情况下,一台至少要2万多元,电池须另外购买,也要600多元;如果进行选号,全部费用加起来直逼3万元。而在当时,泉州的工资水平是每个月100余元,两三万元就可以盖两幢平房。只有少数老板和有身份地位的人买得起会“移动”的电话。
即使价格如此昂贵,“大哥大”也不容易购买到,“要托关系,还要先缴2万元的定金”。傅金榜的“大哥大”是在1992年购买的,价格是24050元。
“大哥大”每月的租金从开始的150元,后来降为100元,到后期为50元;话费实行双向收费,每分钟0.4元。由于话费太贵了,就算是持有“大哥大”的人,也不会轻易打,看到不重要的来电就按掉。当时拿寻呼机的人很多,因为找不到公用电话,就经常向有“大哥大”的朋友借去打。比较大方的人一出借,每个月费用就很高,傅金榜有一个月的话费是700多元。
虽然摆脱了电话线的牵制,但“大哥大”信号不太好,通话有时会出现断断续续和语音失真。“大哥大”很笨重,起码有一斤多重,为了显示尊贵,一些人为其套上皮套,挂于腰间,更多人则喜欢直接插于裤子后面的口袋,“因为太重了,口袋都破掉了”。
傅金榜说,“和朋友一起去歌舞厅,结账时,朋友说‘这个太重了,我帮你拿’。拿了后,很阔绰地走向收银台,手一挥大呼‘结账’!”当时不少结婚的人希望能借得一部“大哥大”,用来联系宾客,撑撑排场。
和“大哥大”一起在社会上混的还有“小弟小”。“小弟小”就是对讲机,虽然信号不好,通信区域备受限制,但因为它也是可移动的,也有着“尊贵”的地位。
- 2012-11-02购物从凭票到"一站式" 感受泉州40年商业变迁
- 2012-11-01泉州交通半世纪跃变 从步步靠走到海陆空出行
- 2012-10-31泉州百姓住房变迁记 从"忧其屋""有其屋"到"优其屋"
- 2012-10-30泉州家门口吃遍天下美食 "看侨光吃远芳"成记忆
- 2012-10-29从灰黑蓝到“我型我秀” 泉州百姓服装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