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共一轮明月 唱百代乡音

qz.fjsen.com 2013-05-24 13:47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十八棚头”保存经典剧目

戏以剧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有各自的专属传统剧目,俗称为“十八棚头”。相对于“小梨园”流派,还有大“梨园”或“老戏”,分别为“上路”流派和“下南”流派。

“上路”流派是指宋元时期,福建省邻近的江西、浙江两省的南戏班社流入泉州,并长期定居下来,与本地的声腔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梨园戏的一个流派。宋代地方最高行政区称为“路”,泉州人习惯把邻近的、偏北方向的江西、浙江两省地区称之为“上路”,这一流派遂被称为“上路”。上路流派大多搬演“忠孝节义”题材,风格古朴苍劲,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古剧目,历史价值非常珍贵。如《王十朋》与《孙荣》是宋元南戏四大名剧中的“荆”、“杀”,是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

相对于“上路”的概念,泉州本地人自称为“下南”,由泉州民间音乐歌舞发展起来的梨园戏流派,便称之为“下南”。下南流派大多搬演民间故事,风格粗犷,散发着浓烈的草根气息。有《郑元和》、《梁灏》、《百里奚》等传统剧目。

旧时的梨园戏班多采用露天戏棚的表演形式,各自的看家剧目俗称“棚头”。梨园戏三大流派各有自己专有的“十八棚头”,但是都供奉“相公爷”为戏神,都自称源于唐玄宗时的宫廷表演机构——梨园,旧时戏班演出时都挂“梨园班”灯笼。故而新中国成立后,三派合一,统称为“梨园戏”。上个世纪末,我市将《李亚仙》等优秀梨园戏组织到东南亚交流演出,令许多旅居他乡的乡亲们和当地民众十分着迷,这一剧目成为凝聚海外乡亲们的文化纽带。

在下个月举行的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梨园戏经典剧目《陈三五娘》和新排剧目《丁兰刻木》将进行展演,让海内外广大戏迷充分感受“南戏活化石”独特的魅力。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