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国保”金井西资岩:静候千年的三尊石佛
2
有心人还愿 让寺庙规模逐渐壮大
西资岩的始建年代不详,存在一些争议。据《晋江县志》载,寺始建年代为“宋绍兴十八年(1148)”。但现存碑刻《重修西资岩纪德碑》则载“相传始建于隋唐间,岁莫可考”。陈起彬所撰的《西资岩纪事崖刻》云:“寺之创建不知起至何年,仅留有小碑,载有宋绍兴年间王圆、蔡婆养修理石砌。由此以溯则是寺之建殆起自隋唐之世矣……”
据志书及碑文所记,西资岩寺庙自建立以来,历代屡有废兴。正是因为一些有缘人、有心人的修建,才让三尊石佛完整保留至今,寺庙的规模也逐渐壮大,同时留下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历史传说。
史料中都有宋明期间重修西资岩的记录,然而明代时,寺庙遭受倭寇洗劫,破毁惨重,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直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始由乡绅陈起鸣、陈起彬、陈起彰兄弟修复。关于陈起彬修建大石佛寺,民间流传着一则传说。
相传距寺东北一里多路的上清村有一个叫陈起彬的小孩,因家贫,从小就给人放牛,顺便在山上掘草卖钱,帮补家用。一日,在大石佛寺附近放牛掘草,将近中午,他的肚子十分饥饿,浑身无力,就在山门歇息。想到自己命苦,不知何时才能出身,不觉心酸起来。想着,想着,他把锄头竖立地上,向大佛祷告发愿,求佛指示应到何方谋生,今后出身一定回来修建佛寺。突然一阵风起,锄头倒向西南,他回去后问人,才知道西南有个大地方叫广州,他便辞家往广州而去,途中历尽千辛万苦。
到广州一段时间后,单纯善良、天资聪颖的陈起彬得到东家的厚爱,并将一笔一千两赏钱记在他的名下,算是他的股份。说也奇怪,从那以后,那个东家竟大发利市,赚了很多钱。于是,别的行家也邀陈起彬入股,即使是“空头股份”,也全都发了,结果全街有十三家给了他“空头股份”。不久,陈起彬成了十三行首富,他便出钱捐了一个“中宪大夫”的官衔,衣锦还乡,同时大兴土木,修建了大石佛寺,并扩建了观音阁、玄武殿、朱子祠及禅堂僧舍等。
现在广州文化公园附近,还有一条街路名叫“十三行”,有人说,那就是当年陈起彬发迹的地方。
民国廿四年(1935),乡侨蔡本油也独资大修一次。除保留四面石壁外,其他都将砖木换成水泥,比以往更加坚固,而石佛也涂上金身。十年浩劫期间,石佛与寺宇都遭到破毁。石佛为天然岩石雕成,无法打翻在地,但其手指脚趾与衣服褶皱全都敲碎,佛身上的饰金也被刮去,斑斑驳驳,不堪入目。其两侧神将被推倒在地,头也被砍掉。1983年,蔡本油旅菲后裔汇回巨款托其族人重修。九脊歇山式屋顶,飞檐高耸,龙吻气韵生动,给人以古雅庄重之感。藻井栋梁髹漆一新,大殿方砖都做了一番修补,三尊石佛及两侧神将也修补完整,并洗刷残存的泥土金粉,还其雄浑古朴与端庄慈祥的神态。又在大殿两旁重塑了十八罗汉,在山门内重塑了弥勒菩萨与韦陀天王像。西廊立了一块《重修西资岩大佛寺碑记》,记录下重修始末。
大殿门廊的蟠龙石柱,也已刷去所涂泥灰,还其苍劲面目。蟠龙之首,一向上,一向下,口中各衔一珠,形象不同,而均呈现粗犷浑厚的雄姿。
- 2013-06-04泉州海丝遗迹 文兴码头印经塔遭沥青黑渍污损
- 2013-05-30国外如何保护文物古迹?意大利百岁建筑不得拆改
- 2013-05-07泉州11处文保单位晋升“国保” 数量上升为31个
- 2013-03-20开闽三王举行1128周年春祭大典 设文物保护基金
- 2013-03-15党史工作组莅石调研 建议李子芳故居申报文保单位
- 2013-03-14泉州新增19处省级文保单位 不乏华侨史泉台关系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