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最大的宝藏在西街:成街1300多年 21处文保单位
西街不完全“藏宝图” (黄晖/绘图) □早报记者 张素萍 实习生 李心雨 “泉州沉淀太多层岁月,而且它们都还活着,这座城市,因而就像个藏宝之城。你永远不知道,在泉州,下一刻,你将邂逅到的,是哪一个朝代,甚至哪一个国家的哪一块碎片。”——《南方人物周刊》 如果说城南片区的聚宝街、青龙巷是古泉州最繁盛的经贸商圈,那么西街集中展现的则是泉州这座藏宝之城最大的宝藏和最炫的人文荟萃。西街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泉州古城内现有保留最为真实、完整的历史街区。 历史溯源 古泉州最早的街道 成街至今1300多年 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西街自唐朝已经“列屋成街”,成街至今已经超过1300年。 史料记载,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东起双门前(即今钟楼下),西至唐故城西门素景门(即今孝感巷口)。及至唐代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兄弟入据泉州,为了加强防御,于是在泉州城内创筑子城,并且在子城设置四大城门,也就是行春门、肃清门、崇阳门、泉山门。其中,肃清门是当时子城的西门,在今日西街新街和裴巷之间。 公元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治理泉州时,拓展城区范围,西街因拓城延伸至今日的甘棠巷口。到了五代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城加重版筑,西城门(彼时称“义成门”)又移到今天的西街西端与城西环路交叉路口,西街总长得到很大的延伸。至此,西街路线基本定型。1923年拓改马路,西街沿街建筑随着时境变迁,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 自成街以后,1300多个春去秋来,这条古城最早的街区,曾经商贾如云、行人如织,一度成为古城繁荣的象征。而古代泉州也以西街为起点,逐渐向外开拓发展。 文保单位 镇市之宝寺中立 文物珍珠串成链 有人说,西街的美在于与时间顽抗后留下来的那些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碎片——唐朝的祠堂粉雕,元朝印度教的花纹……可不是,在时光洪流中,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把唐宋以来泉州众多绚丽多姿的文物胜迹和古厝古塔等一一贯穿起来。细数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无不令泉州人自豪。 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可以细说的宝贝和故事就有一箩筐,无怪乎1960年董必武来泉留下“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的盛誉。这座唐代古刹,莲宫梵宇焕彩流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荫,自古便居泉州佛教丛林之冠。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欣然题词:“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法师,晚年曾居寺内弘律故居开元寺尊胜院,留下不少传世经典墨宝;寺内举世闻名的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在明朝8级大地震中巍然屹立,是古城最为突出的城市景观和泉州的标志,可谓泉州古文化的“镇市之宝”…… 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近现代洋楼,西街上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构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不仅蕴涵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的千年沧桑巨变。 据考古统计显示,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可供开发的古大厝34处、洋楼3处、宗祠1座、古街巷20多条。 ◆宝藏·解说 西街头 钟楼至肃清门 人们习惯称西街头 泉州影剧院 原址原有粘、史、傅三姓祠堂 井亭巷 巷内有城心塔,又名定心塔。 西街礼拜堂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基督教牧师吴封波主持兴建,与南街礼拜堂、聚宝街礼拜堂同为泉州旧城区三大基督教聚会所。 曾井巷 南宋大政治家曾从龙出生地,他原名“一龙”,宁宗赞其才识,改名为“从龙”。巷里有一口状元井。 特色建筑 大人物与西街结缘 名宅名坊名巷成见证 西街建筑中,除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外,还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处熠熠生辉。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 比如:南宋宰相曾从龙的府邸在曾井巷内;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欧阳詹故宅位于甲第巷内;北宋宰相留正连续三朝为相,三朝巷因他而名。西街俊才,尤以明清时最为鼎盛。比如明万历相国李廷机府邸在甘棠巷;著名理学家蔡清故居则位于孝感巷内等;明万历太仆寺少卿杨廷相、广东提学副使擢湖广参政陈鸣华两家家族的故居在文魁巷。 这条老街上,还先后诞生了四位大学校长,分别是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校长谢希德、林祖赓、庄善裕、陈笃信。 老街曾经还有样特色建筑: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和忠孝节义的牌坊。史料记载,清末民初,从西街头到五塔巷口直街中尚存的牌坊有造士坊、多士坊、会魁坊、父子承恩兄弟进士坊、清时名贤解元坊、进士坊、状元坊等。 文化宗教 多种宗教和谐并存 唐宋文化至今滋长 泉州是世俗和众神共浴的圣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誉。朱熹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说的是佛教和儒教。事实上,在泉州全盛时期,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日本教和睦共处。 而这在古城核心区西街也得以展现。佛教古刹开元寺紫云大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古印度教石柱,雕刻内容都与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有关。开元寺不远处,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西基督教堂,古大厝门前还立有道教信众认为可以避邪的“石敢当”。一条老街上,数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存,其开化当年也许唯刺桐仅有。 于是,沿着西街散步,你可以看到两边骑楼商户从屋里搬出八卦桌,摆上供品点上沉香,而不远处丝丝悦耳的教堂圣乐声和咿咿呀呀的南音,在被月色洗得青翠的石板路上来回滚动;坐在肃清门小广场的石凳上,偶尔还能看看闽南戏曲,听听传说故事…… 清光绪年间,英国长老工会在西街裴巷创办惠世女医院,并附设护士学校。悬壶济世的还有不少名药铺,比如开元寺口两侧有销售民间丹膏丸散、古老中成药及青草药的店铺如“秋水轩”、“丹水堂”、“鹏山堂”等,这些药店以及台魁巷入口西侧的保和堂白塔疔疮药膏,曾经老泉州人心目中响当当的品牌,且白塔疔膏在东南亚华侨中有一定影响。 孝感巷 巷口原有一座“孝感动天”牌坊,是明朝为表彰朱则文事母至孝的事迹而立的。 裴巷 因巷口旧有“裴仙宫”得名 蒙引楼,明易学家蔡清著书讲学处。 旧馆驿 元代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及更换马的馆舍。 三朝巷 留正历任三朝辅宰,史属罕见,泉州人引以为荣,过去有“三朝元老”坊。 甲第巷 出了“温陵甲第破天荒”的欧阳詹 后记 好街巷是不怕逛的,对于西街而言更是如此。即便是昔日遍地的古井、名药铺或者是成排的牌坊已然不见,但总体而言,西街至今顽强地保留着唐宋时期的脉络,她是地理上的唐朝。当人们厌倦那些快餐式的城市,鲜活地藏着古代泉州肌理的西街,会因其古朴醇厚的魅力更加吸引人。 |
- 2014-01-06网友晒西街老照片 市民惊呼西街水井都到哪去了
- 2014-01-06老城区期待新活力 古厝开发利用助西街凤凰涅槃
- 2014-01-05西街如何引进新兴文化产业 没有业态将是一种伤害
- 2014-01-05市民建言献策复兴西街 16岁女生发来近十条建议
- 2014-01-05“西街复兴”走进两会:重现老字号 发展民宿集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