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西街百年老厝 在岁月侵蚀下成断壁残垣(图)

qz.fjsen.com 2014-01-07 08:0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缺少维护,许多古大厝显得残破

进入热词>>>西街改造复兴

东南网1月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两会报道组)老西街的魅力,是那些土生土长的人,是那些原汁原味的厝。走在西街,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百年前的老泉州,没有遮天蔽日的水泥森林,没有繁乱嘈杂的车水马龙,有的只是古朴纯真的市井和僻街小巷的静谧。

昨天,记者行走西街,寻找那些堪称西街精魂的老厝。有些老厝,流淌而过的时光,只能为它的美,增加几分韵味;有些老厝,因为各种无奈,被现代色彩“侵蚀”,尴尬难耐;有些老厝,却彻底倒在了岁月的脚边,只留断壁残垣,引人唏嘘。

样本一

会通巷58号、井亭巷21号

铝合金窗白灰墙 古厝穿上现代装

会通巷58号,严家古厝。屋檐下、墙壁上雕刻的人物、花草,依然栩栩如生。可惜屋顶已长出野草,墙体部分开裂,百年的红砖地板上,有着不少裂纹。前厅正中间,直径25厘米的主房梁,已被白蚁侵蚀,有坍塌的危险。房屋四周的房柱和木板,都有被白蚁“霸占”的痕迹。

“这栋老厝已有100多年了,每隔两年就要花上两三万元整修一下,不然房屋遇到台风或阴雨天,就有被损坏的危险。”屋主严先生和家人说,因担心漏水等情况,他们不得已才对老厝进行改造,装上铝合金窗,方便家人居住。

相似的,还有井亭巷21号。从外面看,双木门,高门檐,红砖瓦,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然而,里面的房间已被屋主重新装修后出租了。白灰墙、铝合金窗,俨然现代居家房屋。

提起古厝的未来,严先生说,他们支持政府西街复兴的措施,从安全、舒适的角度出发,在保持原样的情况下,对一些出现危险的古民居进行改造,“我们这里也可以出租给一些有民俗特色文化的企业来经营,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泉州民俗文化”。

样本二

井亭巷35号

老厝空了20年 屋顶塌了没人管

井亭巷35号,墙头脱落,大门破损,院内满是杂草,墙体裸露在外,四周房屋多已坍塌,砖瓦满地都是。

这房子也有上百年历史了,附近居民说,老厝原本的建筑样式、房屋构件、木板雕刻等都是很不错的,可惜现在变成了一堆废墟。

邻居陈阿姨常年代管老厝,她说,屋主已迁居外地,20多年前就已经没人住了,因为年久失修,“五六年前突然一天,整个房顶都塌下来,但屋主不在,所以没有人来修,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样本三

旧馆驿24号

老厝古早味仍在 新人慕名来拍婚纱

红瓦翘尾脊,三落两开间,推开西街旧馆驿24号那扇古香古色的大门,阳光照进天井,打在两侧榉头的走廊上,整座古大厝里,满满的冬日暖意。

70多岁的龚阿婆,坐在天井边,悠闲地喝着茶。说到这古厝,她摆了摆手:“白蚁侵蚀得厉害,10多年前,我们特地花费好几万元,买了瓦片重新修了屋顶。”古宅厅堂旁的房间,铺着白色瓷砖,还有刷着白漆的天花板。第二落的房间,也改成了现代模式,屋角还改造出一个抽水式卫生间。

即便如此,老厝的古早味还是有的。龚阿婆说,前些天,有一对新人还特地跑到她家里拍摄婚纱照。

不过拍照归拍照,年轻人还是不喜欢住在老宅,“停车没地方停,上个厕所也不方便”。不过,龚阿婆舍不得离开,她说,古厝没人住,很容易倒塌。古厝建也不能建,修缮不仅费钱,老工艺师傅也不好找,古建筑材料寻找也麻烦,由政府统一回购代管是最好不过的。

样本四

许厝埕24号

一家老少守古宅 守出古城示范点

在西街逛了一圈,许厝埕24号,陈振辰古民居,可以说是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了。

这座两进三开间的百年古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面有庭院,后面有偌大的花园和果什地。大房山墙外,拱形浮雕窗眉,还有“出砖入石”墙,穿斗式木构架……

屋主陈家鹤是位退休医生,“在外也买了新居,但一家老少仍留在古宅”,陈家鹤说,这样做,是为了留守父辈留下的古宅。为此,他还特地在古厝旁弄了个门诊,平日既接诊又照看老宅,两不误。

他指着头顶新旧不齐的屋瓦片说,房子10多年前修缮过一次,梁、斗拱等古构件受白蚁侵蚀,平时也要注意防止白蚁侵害古宅木结构。因为照管得好,老宅还被评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点”。

陈家鹤说,曾有政府部门提出要把古民居做成旅游点,他不是很赞成。作为医生,平时接诊的人很多,中午想好好休息下,游客来了,会影响他们正常作息。何况,家里还摆放着先人灵位,开发成旅游点,不是很合适。

委员热议泉州西街古大厝 如何修缮维护期待您的声音

井亭巷原本的古厝院落渐渐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民居

“市民提的建议都很有建设性,思考很具体、深入。许多比我们原来考虑的更全面。”昨天,泉州市规划局局长黄世清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我们的“西街复兴”报道,他每天都有关注,也期待更多的建言献策。

黄世清说,此次“西街复兴”策划,海都报开通“征集令”,是很好的发言窗口,也为他们制定政策时提供了很多思考。今后的规划方案,可以考虑吸收这些有益的市民意见。他们也在考虑,借助海都报这一平台,召集积极参与的市民召开座谈会,期待与他们更直接的对话,倾听他们对西街的意见、建议。

昨日,记者也就西街复兴问题,采访了各有关部门和代表委员。西街,成为越来越多泉州人的关注焦点。

泉州市规划局局长黄世清:

政府先期投入再公募维修基金

有人说,西街最宝贵的就是住在西街的人。对此,黄世清说,他一直有个疑惑,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住在古民居里的人并没有自豪感,他们并不因为自己住在一幢有着传统闽南文化特色的古厝里而感到自豪,反而更希望的是住在洋气的楼房里。

也许有人认为,住在古厝里,基础设施各种不便,但这些都可以从技术上得以解决,并不是难事。反而这些古厝记载着许多祖辈的记忆,是非常珍贵的。为什么有人更愿意将它拆掉,建成崭新的钢筋水泥房,失去原有的味道呢?希望网友、市民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讨论,对原因进行剖析,如何让大家建立对古民居的“自豪感”。

泉州的传统文化都是活的,不是存在书本、文字上的,这些活态的文化,也是泉州获评“东亚文化之都”的一个关键因素。

而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也给泉州的西街改造带来新的机遇。泉州将实施古城复兴计划,希望通过这一建设,提升古城的文化内涵。除了提升古城的业态,目前古城还面临危房众多的困局。按照规定,符合政策的条件下,危房可以申请翻建。

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对于危房翻建,他们提出很多限制性的要求,但几乎没有一个项目能达到要求。“审批的过程就是破坏的一种过程。再加上,许多业主自行翻建时,擅自加上现代的元素,对于古民居也是一种破坏。”黄世清介绍,这样的渐进破坏过程,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审批。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整体改造,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值得各方来研究。

至于走访中,不少居民反映,古民居容易遭遇白蚁侵蚀的问题。今年两会,黄世清就提交了《关于设立泉州民居古建筑白蚁防治及维修基金的建议》,提议借鉴《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由政府先期投入,并以公募形式汇集资金设立民居古建筑白蚁防治及维修基金。

泉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林劲松:

调查西街居民意向 考虑政府回购或补助

说到西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林劲松建议,政府可牵头成立运营公司并引入基金会,或是成立有传统工艺施工队伍提供专业的修缮技术。采用各种渠道,对古民居入户摸底。若是危房想自己修缮的,则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应支持;没人居住或是多人产权的,可由政府统一收购、修缮、管理、使用。

“古民居可作为西街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体现,引入家庭客栈、精品酒店、旅游品、私房菜等,改变原有的单一居住模式,引入能体现城市慢生活、精品生活的业态”,林劲松说,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尤其是西街以东的建筑,建议一栋一栋修缮维护提升。以后,游客到西街便会觉得不枉此行,西街文化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将更凸显,并有望成为泉州一张新名片。

要做这些,政府要下大决心,并有较大投入。可先在西街核心区域做试点,然后再铺开。运作好的话,西街的价值将提升,犹如三坊七巷,当地政府成立运营公司投入三四十个亿,如今产值已达五六十亿。

林劲松透露,今年,泉州将先行调查西街居民对古民居的修缮使用方式,同时针对古民居屋主做些咨询,看他们喜欢哪一种方法:政府统一回购,产权归政府;产权还是私有,政府出钱进行修缮,使用权归政府,使用年限政府与产权户相约;政府帮助产权户进行修缮,费用大部分由产权户承担,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

组成运营开发公司 统一规划修缮经营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称,西街是处于古城的核心保护区,如果要规划改造,最有可能建成步行街,既让古民居群得到保护,又让周边环境得到改善。

经调查,西街有21处文保单位,其中一个是国家级的,还有成片古民居群。对于古民居群保护,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组成西街运营开发公司,对附近已破旧的古民居,由居民进行修缮,政府给补贴和规划方案,建成后再由公司统一来经营,定期或不定期对游客开放。

第二,对想卖掉旧民居的,可以由政府集中购买,然后统一进行规划修缮,再统一对外经营,可以成为古厝茶馆、民俗展示区等特色景点,展示古民居风采。

但政府在做此项工作时,要能做到相应取舍,对古民居群周边无用或杂乱建筑要拆除;同时建议保存好的旧民居,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定期或适量让游人参观。

泉州市政协委员陈笃恒:

古厝外表修旧如旧 屋内可现代化改造

泉州市政协委员陈笃恒,是老西街人。他认为,西街有些古民居慢慢没落,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并加大保护力度,不要让这些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古民居消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游客更乐意游逛有当地气息的原汁原味的古街、古厝。对于西街古民居,政府应加大投入,引入社会力量,盘活现在没用的古大厝,当成一盘棋考虑,房东与政府合作或是房子交给政府,并结合开元寺等旅游景点,同时拓展周边资源引来更多游客参观。

说到西街古民居的修缮利用,也可考虑借鉴欧洲老房子,对其立面采用修旧如旧,屋内则可改造成现代化风格,满足居民居住需求,这样既可保留古建筑传统风貌,又能满足现代人居住所需的基础配套设施。

畅谈古城文化复兴 西街不仅是区域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西街的话题,最近很热。西街要怎么改造,怎么让它整个业态活起来,让整个古城的文化能够保存下来?这一点,我们都没经验,所以大家都要来关注。

古城文化的复兴非常重要。西街不仅是一个区域概念,也是文化概念,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西街”要打造成“泉州西街”,外面的人来泉州干什么?看西街。“泉州西街”,可能就是我们古城的概念,可能就是一个文化概念。

我提过广西阳朔的西街,其实也就500米,没有我们长,现在才加长到七八百米。它整个业态做得好,在那里产生了异国姻缘、浪漫的故事,泉州就是要把业态进行改变提升。

在古城里面做文化产业,一定要记住两件事:一是它的生活就是文化,比如说公式埔,你假如没有在此生活,你能体会公式埔文化出来吗?二是它的社区就是园区,生活在这个社区里不能改变,假如全部都搬出去,没有人在那里生活了,会变成什么样子?要有生活,要有社区,能把文化给做起来,又能把这个地方的业态做起来,大家就喜欢来了,古城保护才成为可能,古城的文化复兴才成为可能。

你要给大家找一个来泉州的理由。你去泉州干吗?我去泉州看东西塔。你去泉州干吗?现在“泉州西街”搞得不错。总要一个理由、总要一个道理,不然人家来干吗?

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很关键是要吸引很多很多人,把我们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再次弘扬好。要让人家给我们监督、提升,这样才能把我们非常好的文化资源、文化创造力结合起来。这次泉州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就是把文化资源和文化创造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不然你说我们跟西安比,跟武汉比,跟苏州、杭州比,在我们泉州老百姓的心里都觉得比人家矮了一截。我们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么好的创造力,有这么多人来关注,我想我们泉州就能做起来。

文化消费有两种,一种是本地人的文化消费,一种是外地人的文化消费。这当中有一种结构上的矛盾,即有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是你这边的文化产品或文化精品不足。另一个方面,人家想消费,你也有,但人家还不想去消费。我们到武夷山去,外来人可能会去看它的印象大红袍,它的乡村小戏种不一定去看;当地的叫他去看印象大红袍,然后一个晚上花几千块那不可能的,他们就需要那一种跟他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所以这有个结构问题。我们文化有多方面的需求,没有消费它复兴不起来,消费时谁在消费这个也要搞清楚。

东亚文化之都不是一个晚会,它很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整个城市的品位,促进我们市民素质的提高。我们成为东亚文化之都,要有很多地方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去音乐体验、艺术体验,我讲这些话现在这些还在成长的孩子家长肯定很喜欢,我们到日本、韩国去,看到它的博物馆、艺术馆、艺术中心全是孩子们。我们东亚文化之都是多元文化,但是我们多元文化是以闽南文化为核心。那你今后的孩子送去夏令营的时候,就要挑选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让他掌握一些有闽南特色的东西,比如做花灯、刻纸等,以后孩子出去,住在人家家里,人家会觉得这个东亚文化之都的孩子文化素质很高,又传播了闽南文化。

去年我们在搞元宵灯会的时候,发动孩子们去做,孩子们做的灯比我们老家伙做的灯还有创意,把旧的可乐瓶,旧的什么扎起来就是一个灯。我们的发动也是一种传统传承。文化假如不传播,那不是一种文化。我说这个语言假如全世界都讲闽南话,那你很厉害。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