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正文

林惠祥:捐毕生所藏文物 创我国首个人类学博物馆

2020-05-07 10:38:5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林惠祥在制作高山族人像模型

捐财捐物倾其所有 创建人类学博物馆

在中国创建人类博物馆,一直是林惠祥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林惠祥理想得以实现。

1951年,林惠祥将自己数十年收集的几千件从石器时代到近代的人类学文物和图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并建议设立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1953年3月16日,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正式开馆,徐悲鸿特地为博物馆题写馆名。如今,该馆不仅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誉,而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国际著名博物馆之一。

受陈嘉庚倾资办学的影响,为了创办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林惠祥可谓倾其所有。据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所摄制的一部宣传片介绍,林惠祥捐献文物的价值,可以亿元计算。博物馆初创时期,人手少经费紧,身为馆长的他常用自己的工资为馆里添置文物,家里甚至出现到了月底没钱买米的窘况,连买菜有时也是赊欠的。1956年,他把自己家的一栋楼房捐给了学校,那是他用稿费建造的唯一栖居之所。

为了节省经费,博物馆里几乎所有模型、展柜都是林惠祥亲自设计、监制,甚至制作的。有一次,他和一位技术员用黏香末雕塑从猿到人进化的模型,其中爪哇猿人就是他个人的杰作。在雕塑这尊猿人时,他既是模特,又是雕塑师。他脱掉上衣,一边手持木棒,不时使劲使肌肉凸起,一边对着镜子,亲自动手塑造模型,一张相关老照片保存至今。他还常常和工作人员一起俯身地上,制作立体地理模型。

在人类博物馆的陈列室中,陈列有原始社会和古人类复原模型,以及世界多地不同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学标本、文物、模型,其中尤为特别的是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台湾调查收集的一批石器和少数民族文物,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已故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第二任馆长陈国强回忆,林惠祥在任时,经常到博物馆亲自为参观者讲解,为博物馆写“陈列品说明书”。他用的稿纸,常是已经用过一面的废纸,还把自己的家具拿到学校供办公用。他常对馆内人员说:“我们应当一个钱当两个用,少用钱多工作。”

其实,创办博物馆只是林惠祥为发展人类学计划的第一步,他在一份建议书中曾提到,将来待条件成熟,可以在博物馆基础上再办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系,建立起系、所、馆的完整体系。1984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厦门大学在人类博物馆的基础上,设立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实现了他的遗愿。

1958年2月13日凌晨,林惠祥刚完成论文《有段石锛》的英文摘要,不幸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骨灰安放在厦门大学校园内。在31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从192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林惠祥为后人留下了18部专著和70多篇论文,可以说是创造了学术奇迹。他的这些论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类学知识的宝库,为我国人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许文龙 通讯员 陈伟鹏/文 石狮市博物馆/供图

专家点评

■施雪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

林惠祥是中国文化人类学、台湾民族志研究、南洋考古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不畏艰辛,两度赴台,开展台湾民族学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台湾土著民族文化,撰写了《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列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著作;他撰写的《文化人类学》,是第一部被列为大学通用教材的人类学专著;他撰写的《中国民族史》,受到国内外民族学界的重视与引用,对后世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影响深远。他还先后出版《民俗学》《世界人种志》《神话论》等专著,为中国人类学相关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广泛涉足南洋民族学、考古学研究领域,撰写了《马来人与中国东南方人同源说》《南洋人种总论》等论文,成为中国研究南洋人种和南洋考古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

林惠祥不仅在学术领域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其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也成为中国学者的典范。他青年时期就毅然退出日籍,回归祖国;抗战爆发后,在其流寓新马、任教南洋华校期间,他不仅拒绝日本人提供的工作职位,而且还带头捐献薪水,号召民众捐款,发起“寒衣捐”运动,鼓励华校学生投入抗日救国运动,支援祖国抗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学问与人品,林惠祥都不愧为中国学人的楷模。斯人虽逝, 但其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与爱国品质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永不褪色!

1  2  3  4  5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