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高的“烦恼”》追踪 身高长太快或太慢 都应警惕 昨日,泉州晚报第五版新闻调查关注了与儿童身高有关的免票政策一事。报道提及,近年来泉州市区中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0年增加了4厘米。这引起了不少市民读者的关注,一些市民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询问,孩子的身高到底是“超标”了还是“落后”了,是否身体有问题? 那么,孩子每年身高增长多少算是正常范围呢?长身高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刘燕凤。 □记者 吴志明 案例 9岁女童一年长10厘米 竟是性早熟惹的祸 来自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的数据显示,疫情过后,内分泌科性早熟病人出现爆满,每天都要接诊50个左右。 “不少人都是暴饮暴食,又缺乏运动导致。”刘燕凤介绍道。 青青今年9岁,由于从小体质较弱,长得又瘦又小,比同龄人矮了一截,家里为此很忧心。去年,为了让她长高长胖,爷爷奶奶经常炖滋补营养品给她吃,什么人参田七燕窝都有。一年下来,青青果然“长”得很圆润,身高也一下子蹿了不少,从原来的1.28米增长至1.38米,体重也达到了40公斤。谁知家里人还没高兴多久,就发现了新问题:孩子的胸部开始隆起,更糟糕的是,月经也来了。“怎么这么早就来月经?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全家人开始慌了,急忙带她到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经过骨龄检查,提示她的骨龄已达12岁,预测成年身高不足1.5米。 长得太快不是好事,长得太慢更是让家长操心。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去年接诊了小男孩洋洋,洋洋当时8岁了,身高却只有1.1米,相当于5岁小孩的高度,体重也只有17公斤。经了解,洋洋父母身高分别为1.62米、1.48米,按此推算,他的遗传身高应该在1.61米左右,但他每年身高增长3厘米,远低于遗传身高。经过检查,发现是垂体发育不良,生长激素完全缺乏。医生随后给予生长激素治疗,经过一年的治疗,近日医生回访发现,洋洋身高增长了13厘米,达到1.23米。 提醒 身高增长有规律 这些异常要警惕 “身高增长太快或者太慢都不是好事情。”刘燕凤介绍,孩子的体格生长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3岁以内算婴幼儿期,属于生长快速期,出生后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可以增长25厘米,第二年可以增长10厘米。 儿童期从3岁到青春期,这属于生长速度减缓期,在此期间生长主要由生长激素调节,每年增长5厘米至7厘米。女孩青春期主要从10岁到16岁,男孩从12岁到18岁,但随着营养改善,青春期有提前的趋势。由于生长激素及性激素的协同作用,男、女儿童进入青春期生长速度再次加快。但由于有性激素的参与,在增高的同时骨成熟也加快,导致骨骺闭合,身高增长停止。男孩在整个青春期身高可增长28至30厘米,女孩身高可增长25厘米左右。 刘燕凤介绍,成年终身高的组成一般分成这几个部分,出生时50厘米,1岁时75厘米,2岁时85厘米,2岁后每年增长5厘米至7厘米,到青春期前占身高80%左右,青春期占身高20%。“如果婴幼儿期每年身高增长少于7厘米,儿童期每年身高增长少于5厘米,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长少于5.5厘米至6.5厘米,就应该考虑是不是生长发育迟缓。而如果孩子10岁以前身高突然加速增长,或者女孩子诉说乳房、小腹疼痛,家长就应该警觉是不是有性早熟倾向,应及时向医生咨询或带孩子去医院,找出性早熟的原因,针对性给予治疗。”刘燕凤提醒。 支招 从五方面着手 保障健康成长 “促进孩子长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着手:预防疾病、均衡营养、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心情舒畅。”刘燕凤介绍,影响孩子长高的疾病有数百种,有些可以治疗。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激素缺乏症等可以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改善身高;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发病治疗好了身高也会有追赶生长。 孩子长高还要有充足均衡的营养。从营养角度考虑,刚出生的婴儿,尽量做到至少6个月的母乳喂养。不同的生长期,都应供应足够、合理的营养食品。应重视平衡膳食,就是要荤素搭配,包括动植物蛋白质、动植物脂肪、精粮与粗粮,使之能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此外还要注意摄取特殊的营养素,即高密度不饱和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它是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这种物质主要来自鱼类食物。 “希望孩子长高点,家长应注意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多参加耐力运动、纵向运动以及对膝关节、踝关节、脊柱有适宜刺激的运动,如做操、跑步、踢毽、跳绳、球类、游泳等。此外要规律运动,定时、定量,每周运动5次以上,每次持续20—40分钟。”刘燕凤表示。 此外还要有充足规律的睡眠:早睡、早起,要有8—10小时的充分睡眠。孩子深睡眠后,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旺盛,有利于孩子长高。“精神愉快有利于促进儿童生长,精神压抑可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平和的环境,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