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它是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6年我市就开始启动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全市目前已有9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受益老人2万余人,但这对于我市70多万的老龄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何更好地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代表委员提出各自的建议。□本报记者 施海燕 杨佳彬 李凯龙 曾绍洋/文 林劲峰/图
昨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市区金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社区把现有的800多平方米老年人活动中心设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设温馨接待室、康复站、保健室、日间照护等,分设5个养老活动服务点。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家政、照料、应急等服务。社区80多岁的吴阿婆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老人,现在她不再为打扫家里的卫生而犯愁,服务站经常有人到她家帮忙。
记者从泉州市社区办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有9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受益老人2万余人。
泉州市老龄办范主任告诉记者,老年人需要社区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种多样,包括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文体健身、心理咨询等内容,但我市各社区真正能提供给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往往比较单一,多集中在家政服务及文体健身。此外,管理员、护理员、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数量和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老年人急需的康复护理服务在各社区基本处于空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紧缺。
市政协委员曾聪明建议,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吸收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适龄人员到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岗位上来。努力发展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市人大代表叶文兰、林燕丽表示,养老服务人员要具备医疗专业知识,以更好应对突发情况。要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纳入社区队伍的管理。
市人大代表詹淑华建议为老年人(残疾人)建立社区托老(残)所和互助点。养老机构应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技术为一体,开辟长期休养、短期托养、上门服务以及日后生活照料和病期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服务方式,甚至包括临终关怀在内的一条龙服务项目。要按社区建立老人急救档案,每年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及低保、五保、残疾人免费体检,建立老人急救档案。同时,要建立社区老人健康巡访制度。
据泉州市社区办朱主任介绍,专职人员从培训、考核到薪资问题等相关的制度均未跟上,再加上服务人员紧缺,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差距拉得更大。他表示,将从招聘、培训、管理等环节入手,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发展由党员、干部、学生及社区人员组成志愿服务队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 2011-02-23政协委员建议加快市区安置房办证上市流通
- 2011-02-23晋江代表团热议九十九溪“红水事件”
- 2011-02-23政协委员建议政府补贴公交 实行一元票价
- 2011-02-23泉州有望放宽限制 探索人才落户多元化
- 2011-02-23泉州“十二五”规划扶持大企业大载体大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