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那年,黎中随父母移居泉州,求学时因语言不通遭受冷遇,就业后和创业后,多次距离成功只差“临门一脚”,遗憾地功亏一篑;面对屡次失败,他仍怀揣信念,融入泉州,鼓起“拼”的风帆,重新出发。
在泉州精神的激励下,黎中又一次踏上奋斗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陈士奇 文/ 黎中供图
人物简介:
黎中,祖籍山东,1985年随父母到泉州定居,泉州市职业经理人协会会员,现任远宏(福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办经理。
■ 核心提示:
初到泉州时,他曾经因为听不懂方言,在学校里形单影只。为了让自己融入集体,他虚心求教,一字一句地更正自己蹩脚的发音,如今的他的闽南语说得如老泉州人般地道。
步入职场后,他当过走街串巷的投递员,当过零售药店的柜员,也曾晋升成为独当一面的公司高管,却总在小有成就时遭遇变故,多年努力付之东流,事业不得不一次次从头开始。
但在他看来,每一次困境都是不可多得的成长机会。
比起一帆风顺的成功,他更愿做一个在逆境中奋斗的人。
他就是本期的打拼人物——黎中。
初到泉州 山东少年学闽南话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黎中,祖籍山东。13岁之前,泉州对他而言还是个陌生而遥远的滨海城市。直到1985年,随父母移居到此地,他对泉州的认识才逐步清晰起来。但最初的泉州,给他留下的印象却是种种的不适。
转学后第一天的“痛苦”,他如今回忆起来仍十分难忘。当时上课时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用方言教学,下课后耳边充斥着同学们闽南语的热络交谈声。陌生的语言环境,让初来乍到的他感到被孤立的惶恐。
时间一天天过去,原本活泼的他渐渐陷入沉默,不愿与他人交流。谈起在泉州就读初中的3年时光,黎中形容说:“很孤单。”
转眼步入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愿再与集体脱离的黎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高中毕业前把闽南语学好。”为此,原本在同学眼里“孤僻”的他开始加入同学们的聊天圈子,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蹩脚闽南语与同学交流,遇到听不懂的字眼更是不厌其烦的反复揣摩,为了纠正错误发音,他还常常拉着几个要好的同学练习对话。
在不知不觉中,原本对闽南语一窍不通的他,在高中毕业时,已能与泉州本地的同学用闽南语对答如流,一口流利的闽南语常常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地道的泉州人。
冲破语言这道难关,融入群体后的黎中,才第一次感觉自己真正开始了在泉州的生活。
- 2011-08-05逆境不放弃才女山村拔头筹 乖女1天20元挣学费
- 2011-11-11"别人的城市"变"我的城市" "新泉州人"的打拼记
- 2011-10-28"新泉州人"魏远荣打工与创业间辗转 古城圆梦
- 2011-07-044岁孩子捐献遗体器官 "新泉州人"一次次感动泉州人
- 2011-03-08“安心工程”让“新泉州人”更有归属感
- 2011-02-09春节长假结束 “新泉州人”纷纷返程
- 2011-01-28包机昨起飞 60名"新泉州人"欢欢喜喜回川渝
- 2011-01-13超百万"新泉州人"留泉 各界备足"温馨大餐"度新春
- 2010-12-12"百万真情关爱新泉州人"活动启动 为外来工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