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400年侨批史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文献名录
东南网-海都报闽南版12月25日讯(记者 吴佳弘 黄谨 文/图)闽南语中,“信”读作“批”。在东南亚一带拼搏的闽南人颇具创意,将书信与金融汇兑融合,与家人互通消息的同时,一并将钱寄回,称为“侨批”。其主要发端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以闽南和潮汕地区为主要中心。其中,泉州侨批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明朝。至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银行业和电讯、邮政日益发达,侨批逐渐消失。
分居海内外,侨批对华侨家庭关系和亲属联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信中,华侨们不仅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还提供资金建设学校、公路等设施,促进家乡发展。抗战时期,华侨们还通过侨批捐资行善,宣传抗日。
由泉州市档案馆等官方机构收藏的各类侨批有一万封左右,其他大部分依然散落民间。一封封侨批,记录了历代闽南人出洋开拓的历史。
目前,福建和广东正以“侨批档案”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亚太珍贵文献名录。12月9日,在广东的推介会上,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做了详细介绍。他希望在泉州举行一次大型的侨批展览,邀请联合国专家前来,也让厝边们好好了解一下侨批历史。明年5月左右,申报结果可见分晓。
相关新闻
- 2011-01-13“福建(闽南)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