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400年侨批史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文献名录
泉州档案馆收藏的侨批,记载南洋华侨与国内亲人通联的历史
侨批,华侨通联史
一封封侨批,不仅传递对家乡和亲人的相思,还担负起赡养家人、资助家乡建设甚至保家卫国的重任。
水客帮同乡送信钱 最早记载见于明朝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介绍,明清以来,东南亚地区人气渐旺,不少闽南人也加入移民大军。当时,有些人会受同乡华侨的嘱托,帮忙将信和钱送回家乡,被称为“水客”。他们收取的劳务费一般为所托付银钱的5%左右。这帮水客便是侨批业的重要前身。
有关侨批的较早记载,是石狮大仑《蔡氏族谱》。里面讲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一位叫“思叔”的菲律宾华侨汇款回家,他哥哥全家都依靠这些钱生活,还用这些钱修缮了家里的旧房子。
清末出现信局
华侨寄钱支援抗战
随着华侨遍及东南亚,侨批越来越多,水客每次往返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华侨与家乡通信联系变得十分不便。清朝末期,一些水客发现商机,创办信局。著名的王顺兴信局和天一信局,其创始人都是水客出身。
每个信局都有自己的经营区域,有的主营菲律宾,有的主营印尼,有的专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1938年为例,海外的部分侨批通过轮船运抵厦门鼓浪屿,再走水路到晋江安海,而后走泉安公路至当时位于南门的泉州汽车站。接着,侨批再发往泉州各地。当时,在泉州南门外车站附近,还出现侨批一条街,即现在的聚宝街、中山南路一带。
一封封侨批,不仅表达华侨对家人的思念和赡养,还不时出现对家乡学校等的资助。在抗战时期,侨批还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1931年“9·18事变”发生后,侨批的印戳出现“抵制日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耻”等字眼,很多华侨也在寄钱回家时叮嘱,要买救国公债。
相关新闻
- 2011-01-13“福建(闽南)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