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自我造血"成就"世纪之村" 解读兰田村农村信息化

qz.fjsen.com 2012-05-07 10:17  郑璜 杨毅涵 陈尹荔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7日讯(记者 郑璜 杨毅涵 陈尹荔 任君翔)

编前语:

一个籍籍无名的闽南小村落,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何以摘得全国首家农业部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的牌子?它创建的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推广为什么会成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智慧创造新农村的路径是如何设计的?本报为您详细解读。

南安市康美镇集星村的苏国升食杂店,除了卖日杂用品,还能缴水电费、充话费、订购小家电、买卖农产品,还可以办理一些简单的金融业务,如领取社保金、转账取款等等。

一个农村小店,功能何以如此强大?

苏国升靠的是网络连接着的一个名为“世纪之村”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四年前还完全不懂电脑的老苏,熟练地点开“世纪之村”网址。“你想了解村里的情况、涉农政策,就点电子政务这块,便民服务也在里面,要买卖东西,就点电子商务啦。不熟也没关系,我帮你操作就是了。”他说。

2008年5月,老苏成为“世纪之村”最早的一批信息员,他的店也是首批信息点之一。业务拓展后,他还陆续添了刷卡机、打印机等设备。而在全国,类似老苏食杂店这样的“世纪之村”信息点,已有近2万个。

“我要做的就是一个连傻瓜也会用的信息化平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世纪之村”平台的倡导者、康美镇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说。

8年前,在外经商的潘春来受委派,回乡当村支书。他自己投入400多万元,创办兰田村务公开网站,从村务公开入手,化解当时颇为紧张的干群关系。计生、财务等村民最关心的信息定期发布到网上,解决了村务不透明的问题。

但这还不能破解致富难题。潘春来想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叠加村务、政务等功能。“世纪之村”平台由此在兰田村创建。

涉农网站采取怎样的运作模式,才能生存?信息高速公路布了好多年,进了村却入不了户,如何打通农民接上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培训信息员,培育信息点,“世纪之村”开始布网。

信息点主要定位在建制村,村委会、供销社、卫生所、各类门店,只要有电脑、懂操作,有铺子、有门面,方便而且愿意服务村民的,都能加入。

大批信息点建起来了,信息员怎么养活?“世纪之村”创立了“网上农家店 +实体农务产品公司 +信息点”的商业模式,以网上农家店为运营中心,依托信息点收集、发布信息,进行农副产品采购、配送,实体农务产品公司则整合上下游供求资源信息,有针对性地寻找合作商家加盟网上交易。

信息点在乡村落地开花,引来了意欲开拓农村市场的企业的关注。平台通过集体议价方式,为农民消费者争取到最优惠的价格,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信息点,从网上买家电、农资。便民缴费、金融服务等功能不断加入进来,农民跟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巨大便利,应用网络的意识被激活了。现在,整个平台已经建成27项系统500多个功能模块。4月初,全新升级的电子商务平台世纪商城上线试运行。

老苏算了笔账——南安市政府补贴信息员每人每月100元,帮村民收集、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可收取小额信息费,为他们发放社保金、缴纳水电费等,服务商会支付小额服务费;最大的一块利润来自网络代购,村民从信息点购买商品,价格比从网上直接购买更优惠,而他仍然可从中赚取差额收益。这样下来,信息员每个月可稳稳多赚1000多元。算上因人流增加而提升的店铺收入,实惠就更多了。

“等交易量达到一定积分,也许我还能成为‘世纪之村’的股东呢。”这是老苏的期望,也是“世纪之村”希望改变农民增收方式的另一个首创式尝试。这就是“3331”共生分利模式——平台内,信息员、经营者小团队、经营者大团队、平台按比例进行利润分配;平台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平台也按此分配。为聚合农村消费资产,当信息点交易量或客户消费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积分可转换成“世纪之村”集团公司的内部股票。

潘春来说,“世纪之村”的“造血功能”来自信息点和信息员,同时拥有政务、商务、服务功能,让政府、企业和农民都受益。

“世纪之村”的推广价值,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