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造血"成就"世纪之村" 解读兰田村农村信息化
记者手记
网络时代的“小岗村”
日均点击量118万次,月成交额在2亿元以上;衍生出动漫、物流配送、农产品加工等10多家公司,提供就业岗位超过7万个……
这是“世纪之村”的现有规模。
泉州2463个建制村全覆盖,全省覆盖面达50%以上,全国信息点近2万个;平台的推广应用,被列入今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这是“世纪之村”的覆盖广度。
依托这一平台,兰田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六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十年规划提前实现,三十年规划蓝图正在展开;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世纪之村”带来的变化深度。
“农民不能在信息化上再落后了。”这是记者在兰田村采访时听到的最深切的感慨。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信息化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息化不是建设新农村的唯一路径,却是最适合兰田村的。一个普通的村子,没有资源,不卖一分地,靠着整合资源和群众智慧,实现了蜕变。“世纪之村”平台的建设,既是为了解决当下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符合新农村的发展趋势。在这里,农民不仅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投入的主体,更是受益的主体和服务的主体。
农村信息化的核心,不仅在技术,更在应用。“世纪之村”平台的低成本、广覆盖、易使用,让它具备了可复制、适应性,其独有的根植于农村的众多信息点和信息员,成为打通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由此可见,“兰田模式”并非高不可攀。
网络时代的“小岗村”——南安市市长王春金如是评价兰田村。这一评价,恰如其分。
相关新闻
- 2012-04-01南安康美"世纪之村"打造新农村建设"兰田模式"
- 2012-02-28借力"世纪之村" 泉州构建农村基层反腐倡廉体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