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发区飞地发展新老互动 五年再造一个新区
下洋溪改造效果一景
核心提示
在泉州市区的南大门,有一座新城正在海西建设的汹涌浪潮中崭露新姿。
十六年前,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泉州开发区)凭借80万元起步,从当初的一处荒坡野岭,发展成为如今一个产值近350亿元、财政收入13多亿元的产业新城。作为泉州首个获批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她书写了一段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传奇。
当前,泉州正在掀起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热潮,泉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立足现有管理体制,大胆探索“飞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与南安市合作开发产业综合体园区——官桥园区,掀开了泉州开发区“飞地”发展的崭新一页。
目前,官桥园区一期已引进企业45家,在建企业20家,投产企业11家,预约协议14家,储备国内外优秀项目70余个,三星电气公司、东翔化工轻纺公司、美人桥工业园、普洛斯公司等4个优质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元,均已签约入驻。
飞地发展 应时而生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泉州开发区面临着经济规模体量扩张、产业竞争力提升、管理机制优化、发展空间拓展的关键节点,只有尽快地实现转型升级才有出路,才能逐步向城市化迈进,融入泉州中心城市。
同时,清濛老园区内一批成熟的企业及上市企业,也面临着技术革新、上市返程资金投入和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才能发挥资金最大的效益。然而,泉州开发区的土地却已基本饱和,无法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土地和空间,经济发展已连续几年实现“零供地”增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泉州开发区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引入“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了距离清濛园区约6公里处的官桥园区,作为“优二进三”、产业扩展的新载体。
在此设立“飞地”园区,不仅能够与毗邻的清濛园区、泉州出口加工区形成一线三点的串珠式发展形势,还能充分发挥其地处泉州南翼新城和临海经济走廊战略发展区域的优势,有利于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有利于构筑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承接台湾高端产业的板块式转移,形成泉州南翼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0年7月30日,经泉州市政府批准,泉州开发区与南安市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开发官桥园区框架协议。从诞生之日起,官桥园区就肩负着推动区域产业协作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使命。
去年来,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泉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快各类开发园区整合、拓展和提升”,“加快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产业升级”,这为官桥园区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 2012-07-10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新招 政企合作谋求转型
- 2012-06-25泉州开发区一线打包工当选为省出席十八大代表
- 2012-06-25泉州开发区首批非公企业纪委成立 将覆盖全区
- 2012-06-15政府助力企业发展 泉州开发区"二次创业"再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