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奇闻异事 > 正文

负重翻山越岭 揭秘雨量监测数据采集背后的艰辛

qz.fjsen.com 2012-09-03 08:00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工作人员在紫帽山中继站维护天线

台风多发的季节里,每次相关的雨情都引人关注。而雨情分析的背后,则有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泉州市防汛雨量监测的数据,来自站点遍布全市的晋江流域洪水预警报系统,它们是市防汛办作出人员转移等部署的有力依据。这些数据的得来,离不开市洪水预警报中心数十名工作人员翻山越岭的辛苦采集。日前,记者就跟随他们,对位于紫帽山山顶的中继站进行维护。

山路崎岖,工作人员黄喆、吴振伟、陈翀颖、颜长坤等人轮番扛着30公斤重的太阳能电池前进,聊天是他们缓解疲劳的唯一办法。工作4年多的吴振伟已习惯扛着“重器”攀爬各类山,他笑着告诉记者,最艰难的山是安溪境内海拔1400余米的陈五娘山,“花200元请人抬太阳能电池上山都没人干。同时,山上没有路,只能看着大体位置爬上去,单单爬上山就需要两个多小时。”不到10分钟,所有人都全身湿透,大汗淋漓。“而秋冬季节去维护九仙山中继站时,头发就会变成‘白色’!”陈翀颖乐道。

最艰难也最惊心动魄。“有一次去陈五娘山中继站抢修,正值雨天,雾气很重,手电筒完全不起作用,下山时就迷路了,后来搜救人员只能用‘喊’找到我们。”吴振伟对那次遇险依然心有余悸。但这些年,他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和他的队友们一起爬上陈五娘山,做好中继站的修缮工作。

山高易受雷击,中继站经常被雷劈坏。“永春小天马山中继站处在雷区之中,收发站点信号的天线经常被雷劈坏。”市洪水预警报中心副主任鲍天降说,当时工作人员扛着天线往山上爬的途中,又响起了雷声,让所有人都愣在半路上。

……

经过40多分钟的攀爬,记者与工作人员到达紫帽山顶,山顶到中继站间的十多米路布满了齐胸高的杂草,所有人只能拨开杂草前行,一间约10平方米的白色小屋子出现在众人眼前。吴振伟打开屋子,“嗖”的一声,一只黑色的老鼠窜了出来。“这不算什么,陈五娘山上的中继站密密麻麻全部是虫子,有些中继站还成了蜂窝!”他们打开机箱对系统进行维护,接着,陈翀颖、颜长坤则爬上楼顶修复天线。

记者了解到,1998年以来,市洪水预警报中心工作人员每年汛前都要花3个月左右的时间检查修复晋江流域洪水预警报系统的1个中心站、23个分中心站、9个中继站和119个总计测站。“每维护一个县(市、区)站点,都要在那里待上一个星期左右。”鲍天降说。

而在汛期,任何一个站点出现问题或破损,他们都要及时修缮,为防汛指挥调度提供实时准确的水雨情等科学决策依据,为抗洪抢险和灾害预警赢得宝贵时间。

□本报记者 林铭珊 通讯员 陈一如 文/图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