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民间艺术瑰宝 永春纸织画传承呼唤新思路
周文虎的儿子、儿媳、女儿都是纸织画能手,这是他的儿媳妇正在编织机上操作。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13日讯(见习记者 宗蕊 记者 林智岚)连日来,在永春县的家中,纸织画艺术大师周文虎和3个儿子周梅森、周梅君、周明塔正忙着泼墨绘制白鹤拳分解动作图,画完后裁成约3毫米宽的细长纸条作为经线,再用同样宽幅的纯白宣纸条作为纬线,编织成让人叹为观止的纸织画。周文虎告诉记者,这是在为永春县正在筹拍的电影《永春白鹤拳之晴天画卷》做道具,也是弘扬纸织画艺术的一个机会。
纸织画是永春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相传,隋唐年间,永春县因广植桃树,故称“桃源”。每逢春花烂漫时,桃花姹紫嫣红,薄雾笼罩,吸引着许多踏青赏花人。雾中观花的景致激发了当地艺人的创作灵感,他们将中国画与编织结合,由此产生了纸织画。
近看纸痕交织,经纬分明;远观缥缥缈缈,犹如“隔帘赏月、雾里看花”——初识纸织画,便被它那如梦如幻的朦胧淡雅之美所吸引。永春纸织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曾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
纸织画深受人们喜爱,成为朝廷贡品及达官显贵的收藏珍品。清代泉州翰林陈肇仁赞曰:“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我闻桃源场中客,妙技别出关徐荆。并力劳作万万缕,缕以素纸痕分明。烟云斯须出素手,笔墨化尽恒畦盯。”
【结缘纸织画】
代代相传的勇气
可惜的是,过去永春纸织画艺人出于生计考虑,严守技艺秘密,形成了“传媳不传女、传子不传外”的陈规陋习,加上其手工制作过程复杂,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永春纸织画发展缓慢,几度陷于人亡艺绝的境地,至1949年仅剩“芳亭”纸织画艺人黄永源一家。后来,黄永源打破陈规,对外招收门徒,纸织画才重获生机。
“我是他第一个外姓弟子。”周文虎告诉记者,少年时期,纸织画的魅力便深深地吸引着他,每次上下学经过黄永源家门口,都忍不住驻足观看。1957年,由于是台属(二哥在台湾),他初中毕业后被迫辍学,从此,便每天到黄永源家里端茶倒水扫地。黄永源被他的真诚打动,破例收他为徒。
此后,周文虎一边刻苦学习纸织画技艺,一边潜心揣摩国画、年画、连环画等各种画种的技法。“白天教书,晚上作画。”身为小学教师的周文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创作纸织画。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周文虎一家早些年生活特别艰辛。为了更好地传承纸织画,周文虎让3个儿子和1个女儿的精力全都扑在纸织画上,全家十几口人只有周文虎一人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儿子负责绘画和裁剪,女儿和儿媳负责编织。”虽说纸织画的艺术价值很高,但当时国内买的人却很少,“挣的钱既要养家,又要买纸买材料”。
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和实践,周文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在纸织画创作上取得了三个突破:一是规格突破,从原来最大只能做六尺发展到能做百米长的巨幅画作;二是布局突破,用拼方形式,扩大了纸织画的题材,称为“周氏拼方”;三是图面突破,能巧织双面图样。
“用60幅作品连接成百米长卷,耗用5万多条宣纸,经过设计、绘画、裁剪、编织、点神裱褙等多道工序——每幅至少花3年时间。”百米长卷的难度挡不住周文虎创新纸织画的决心,他甚至不惜“下血本”卖了4套房子,哪怕是十几口人只能挤在低矮潮湿的土木瓦房里。
为了全身心投入纸织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1988年,周文虎从小学教师岗位上提前退休,并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纸织画研究协会。1992年成立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在全家人的不懈努力下,义亭纸织画多次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并频频获奖。从1995年起,先后创作出《中国古典百米长城图》、《百米百虎图》、《百米五百罗汉图》等巨幅长卷,其中《百米百虎图》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2011年,纸织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12-06-01今年如何过"六一"? 到泉州锦绣庄免费体验非遗
- 2012-04-06永春纸织画传人周梅森:现实版的“画壁”高手
- 2011-07-28即将消失的技艺——永春纸织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