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城隍庙400余年的历史流光 分灵海内外
中西合璧的南洋风格
今天的城隍庙仍然位于老城区的闹市,正门口悬挂着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手迹“城隍庙”匾额及清代“敇封忠佑候”匾额。西侧有“凤里庵”、石雕狮子及清代施琅坊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代从沿海通往泉州府城的官道便是从庙前经过的,那时候人们总喜欢相约在凤里庵旁古石狮子前聚会,于是“石狮”演化成地名,而石狮城隍庙、凤里庵也成了石狮发祥地之一。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石狮城隍庙虽历经多次重修,但因注重保持原貌,现存庙宇无论整体布局,还是建筑结构,仍然体现了清代闽南古寺庙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戏台、拜亭、前殿、东西廊、后殿。虽然占地面积仅为560平方米,但建筑却比较精细,石雕及木雕工艺均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据市博物馆文献资料记载,现石狮城隍庙内保存清代同治七年及民国二十二年重修碑记共三方,分别记载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城隍庙东西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中殿,民国二十一年重修戏台、后殿、东西厅廊的经过。“这三次重修均得到旅居菲律宾华侨的支持,而且连城隍庙的建筑艺术也深受南洋建筑风格的影响。”市博物馆李馆长向记者解释道,石狮城隍庙中西合璧的南洋建筑风格,在闽南古寺庙建筑中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城隍庙门楼采用弧形,建筑风格呈骑楼式结构形态,分为上下两层,增加门楼的高度,使建筑外显得更加雄壮,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建筑风格。其二,当年主持城隍庙重修的人员往菲律宾募捐时,同时在菲律宾采办钢筋、水泥回国。因此,城隍庙门楼、东西厅廊建筑材料也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局部的装潢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南洋建筑风格,这也成了石狮城隍庙的特色之一。
扬善惩恶的城隍文化
石狮城隍庙最早是由永宁城隍庙分灵而来的,史料上记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永宁卫城,外出逃亡的永宁卫城百姓陪护卫城城隍神像来到石狮避难,城隍香火传入石狮。
记者走进庙正中门,就见门楹上挂着一对黑底金字的对联:“阴阳非有两般理,善恶只凭一点心。”道出了城隍信仰的精髓:人神共治,扬善惩恶,也道出了传统中国道教长盛不衰的教旨。
而记者也发现在坊间,与石狮城隍爷扬善惩恶的传说还真是不少。1924年,晋江县前港18个村与后港20余村风水争端而酿成械斗,牵涉近百村,损失惨重。后延请石狮城隍巡视两方地界,督令他们拆除各自的防御工事,方消弥这场持续半年多的大规模的封建械斗。再到20世纪30年代,石狮附近蚶江莲埭村的强、弱房即蔡氏与林氏械斗;鸿山东埔与伍堡械斗,也均因延请石狮城隍巡境解决,方得以平息。因而石狮城隍信仰日益深入人心,东埔等不少村落也因此敬奉石狮城隍。
还有一说法是永宁洋厝村旅菲华侨李祖乳返乡欲建造南面楼房,因动用乡人土地颇为艰难,乃先组织“父母会”即婚丧喜庆互相帮助之民间组织,接着迎请石狮城隍为盟主。于是,该楼得以建成,石狮城隍遂成为其家中镇宅之神。由于该村不少人参加“父母会”,信仰石狮城隍的人也越来越多。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随着现代司法机制的逐渐完善,请城隍巡境的例子越来越少。而近年来,石狮城隍庙管委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秉承“爱国爱教、回馈社会”的优良传统,力所能及地做好捐资助学、敬老爱幼、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如捐资100万元建设宽仁小学新校舍、连续几年每年拿出10万元支持凤里中学办学、连续10年参加团市委举办的“大手拉小手”活动,在今年的慈善活动周中石狮道教协会、石狮城隍庙共捐资12万元。种种善举,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不失为传承城隍爷扬善惩恶的另一种途径。